降低紗線毛羽“三大法寶”
紗線毛羽是指伸出紗線基體表面的纖維突出物。隨著紡織品檔次的提高和無梭織機的普遍采用,紗線毛羽的危害日益突出。如織造高密織物時導致經紗開口不清.造成假吊經、三跳等疵點。無梭織造時還常導致引緯受阻停車,毛羽少時織物光潔、滑爽、紋路清晰。毛羽多特別是不均勻時則會出現緯檔、條影和云斑等疵點。紗線毛羽已成為影響織物產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降低紗線毛羽已經成為紡織企業關注的一個焦點。
方法一調整設備和工藝控制筒紗毛羽增長
由于近期持續高溫少雨,公司絡筒車間溫度高、濕度低,而3mm的毛羽增長率更高達4.18倍,所以公司在保證絡筒成型和硬度的情況下將絡筒毛羽統計張力盡量調小,由120cN降到100cN;在保證完成產量的情況下,采用低一點的絡筒線速度,由1200毛羽毛羽指數Hm/min降到1000m/min。
設備調整:在人棉集聚紡機臺實施高標準、嚴要求揩車,并將周期縮短為15天(原先30天);注意單錠的維護保養,保證紗線通道的清潔。
做好溫濕度的記錄,做到定員、定時(由運轉班長代勞):每2h檢查并做好記錄;注意溫濕度表的保養(定期加水和更換濕球表頭的脫脂紗布,確保對比表1、表2發現:細紗管紗的毛羽指數還比溫濕度正確),使濕度控制在60~65之間,低于較正常,但絡筒筒紗的毛羽指數H值增長了很多,60時就要灑水加濕,高于65就要停止加濕。且呈上升趨勢。灑水的方法和規范:灑水前要將地面清掃干凈,做到少灑、勤灑,嚴禁直接將水傾到地面上,水要灑在中間的通道和機后。毛羽明顯改善:1mm毛羽H值為29.2;2mm毛羽H值為4.6;3mm毛羽H值為0.77。
為了控制筒紗的毛羽指標,還有必要對粗紗的物理指標和細紗鋼絲圈和鋼領的選擇以及鋼領鋼絲圈的衰退期做進一步的研究。..
粗紗回潮率。在生產過程中,牽伸時纖維與纖維之間、纖維與機械表面之間的相互摩擦容易引起靜電,當纖維間帶有同性電荷時,相互排斥造成纖維之間互不抱合,從而引起紗條內的纖維端因為靜電而外露,增加紗線毛羽。
粗紗捻系數對成紗的毛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捻系數偏小,粗紗在卷繞成形及運輸過程中易出現發毛、表面不光潔,這樣顯露在粗紗表面的纖維越多,則在細紗生產過程中產生毛羽的幾率相對就大。為了合理控制細紗毛羽H值,建議國產軸承鋼鋼領的使用周期不要超過30個月,30個月后其毛羽指標值惡化很嚴重。
控制筒紗毛羽及其增長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加強對成紗前的物理指標(粗紗的回潮率和捻系數)和成紗后的溫濕度、絡筒張力、速度等方面的控制,從工藝、設備、運轉上全面進行調整,特別注意設備、操作方面基礎工作質量,從根本上重視溫濕度對筒紗毛羽增長的影響,才能全方位地控制好筒紗毛羽指標。
方法二控制漿紗設備和工藝減少毛羽
陜西五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杜勝英楊小玲劉四喜
整經毛羽增加量的控制與整經機整體性能密切相關,做好以下幾點,有利于減少整經毛羽。
紗線通道上器材無磨損,包括張力播、停經架導紗鉤、導紗棒、伸縮筘齒等。我公司某整經機,由于其張力盤電鍍層脫落起皮,整經毛羽增加嚴重,導致漿紗斷頭高,織布斷頭高、開口不清嚴重。所以巡回檢查中要及時更換有問題的停經片等部件,對生產純滌綸的機臺做到定期更換。相對濕度按標準控制,經驗值是58%~65%。值車工按操作法要求巡回檢查,要求生產現場清潔良好,筒子架各部位、車肚無積花等。
此外,通過上漿來增加紗線強力和減少毛羽,這對細號高密品種尤為重要,此類品種在干分絞時極易因撕裂而產生二次毛羽,且使斷頭增加,直接影響織軸質量。上漿質量與漿紗工藝參數、漿料配方、設備狀態、值車工操作水平等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設備完好程度與漿軸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關鍵工藝部件,如壓漿輥、上漿輥、氣路、烘筒、張力系統等,漿軸質量往往因為設備故障而出現很大的波動。例如壓漿輥老化,特別是微孔壓漿輥,使用時間過長時表層橡膠老化、微孔堵塞等會致使其硬度發生變化,使帶漿量減少;或者刀痕嚴重,輥體表面出現磨痕等,導致出現上漿量小、上漿不勻、毛羽貼伏不良等問題,影響漿軸質量,并會產生許多疵點,應對其進行周期性更換(目前各廠研磨周期大多為半年,我廠為3個月),以保持其良好狀態。
一般來說,在壓漿力不變的情況下,漿紗速度高,上漿輥帶漿量大,壓漿輥壓榨時間短,上漿率偏大,漿紗被覆為主,但滲透不足,干分絞時紗線會因撕裂而造成毛羽增加;速度過小,則帶漿量少,壓榨時問長,上漿率小,漿紗滲透被覆均不足,毛羽沒有被有效貼伏,毛羽數仍會很高。所以,漿紗速度要根據經紗品種、漿料成分、漿液黏度、烘筒溫度等合理設置,避免過低和過高的車速,合理掌握滲透被覆程度,把漿紗毛羽數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壓漿力大有利于貼伏3mm及以上的長毛羽,而對2mm的短毛羽不利,這是因為短毛羽的剛度較長毛羽大,毛羽不易倒伏,再加上壓漿力大時漿紗的被覆層較薄,對短毛羽的握持力不夠。
眾所周知,工藝是核心,操作是關鍵,設備是基礎,減少漿紗毛羽、提高織軸質量三者不可或缺,但我們應在工藝研究、操作創新的同時挖掘和充分發揮設備的基礎性作用,通過技術改造和管理維護,不斷適應品種發展的需要。在設備管理上,除認真執行平揩車制度外,還要注重日常檢查和維修,對于如上漿輥等關鍵工藝部件應堅持周期研磨或更換,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狀態,則是實現工藝目標,穩定產品質量的關鍵。
{page_break}
方法三采用可移動氣圈控制環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朱飛飛鐘智麗郭歡
迪肯大學纖維應用創新中心王訓該
紡紗毛羽會對紡紗過程帶來不良影響,同時還會導致產品產生某些疵點,氣圈控制環把較大的氣圈分成2個較小的氣圈,且能在較小的紡紗張力下保持穩定且正常的氣圖形態,從而減少氣圈與隔紗板的碰撞摩擦程度及次數,明顯減少細紗毛羽。氣圈的運動形態直接反映紡紗張力,影響紗線的條干和斷頭比例,加裝氣圈控制環后,氣圈形態比較穩定,這就使得紗線質量得到提高,斷頭率減少。目前,國內棉紡細紗機很少使用氣圈環,但隨著高速紡紗和細紗集體落紗機的開發應用,環錠細紗機上配置氣圈環已勢在必行。
氣圈控制環把較大的氣圈分成2個較小的氣圈,換位紡紗就是錠子不在其對應的前羅拉位置紡且能在較小的紡紗張力下保持穩定且正常的氣圖形紗而在相鄰的前羅拉位置紡紗,其紡紗原理是通過態,從而減少氣圈與隔紗板的碰撞摩擦程度及次數,牽伸單元與加捻卷繞單元的錯位來改變加捻三角形明顯減少細紗毛羽。氣圈的運動形態直接反映紡的形態和尺寸,從而更好的控制加捻過程中纖維的紗張力,影響紗線的條干和斷頭比例,加裝氣圈控制運動,促使成紗結構發生變化,達到改善成紗質量的目的一。但換位紡紗增加了紡紗紗路以及導紗鉤處的包圍弧度,這使得紡紗張力增大、氣圈形態不穩定、還加劇了導紗鉤處的捻陷效應,這些因素都會使紡紗段弱節增加,容易造成紗條的意外伸長,從而增加成紗的粗節、細節,即成紗條干及常發性紗疵都有所惡化,嚴重時甚至會增加紗線斷頭率。因此,要充分利用換位紡改善紗線毛羽的優勢,還要盡量避免條于的惡化和斷頭的增加。本文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在換位紗路的基礎上加裝可移動的氣圈控制環。
加裝可移動的氣圈控制環后能很好地減少紗線的毛羽,這是因為氣圈控制環不僅使紗線氣圈形態從一個較大的氣圈分成2個較小的氣圈,而且還可以使氣圈的形態始終分成2個高度近似相等的氣圈,張力波動也降低到了最小,這使得輸出羅拉到導紗鉤的紗線形態穩定,紗線向外運動的離心力降低了,纖維向外轉移減少勢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紗線的毛羽。另一方面,氣圈形態穩定,減少了與隔紗板的碰撞摩擦程度和次數,進一步降低了紗線的毛羽數。
實踐證明,在環錠細紗機的高速運轉條件下,氣圈運動形態是造成斷頭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主要表現在高速下,氣圈運動形態顯著偏離正常氣圈(2)要求的工作范圍,使紗線的張力顯著增大,氣圈缺少一定的彈性,削弱了紗線本身承受張力變化的能力。
可移動的氣圈控制環對正常紗路的毛羽降低率都在20%以上;而對換位紗路來說,左換位紡得到的紗線毛羽數明顯小于右換位紡,其中可移動的氣..圈控制環對左換位紡的毛羽降低率為19.53%,而右換位紡的毛羽降低率達到了30.56%。在紡細特紗時,換位紗路的紗線毛羽數明顯小于正常紗路。這主要是由于換位紗路改變了加捻三角區的形狀,從而對紗條中纖維增加了預加張力的原因。加裝可移動氣圈控制環后,2種紗路的成紗毛羽數都顯著降低。可移動氣圈控制環能穩定氣圈的形狀,減少了因氣圈變形而產生的與隔紗板間的摩擦力,以及離心力增大等原因所產生的紗線毛羽數。在換位紡紗的基礎上,加裝可移動氣圈控制環是一種值得推廣使用的減少毛羽的紡紗方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