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轉折時間窗臨近
近幾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走高,27日盤中創出歷史新高。而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報價低于中間價成為常態,甚至還一度出現連續多日跌停的現象。
“觸底”沒多久,就開始“摸高”,這讓中國外貿出口企業剛剛成型的人民幣階段性貶值預期又被打破。不少企業感嘆,人民幣匯率近期的波動加劇態勢明年很可能繼續,進而出現“升幅不大、振幅不小”的局面,導致本已嚴峻的出口形勢進一步惡化,如何從習慣“單向升值”向習慣“雙向波動”轉變,成為外貿出口企業的新年“第一大考”。
匯率變動加劇
外貿出口企業應對難
然而,正是這種波動加劇的小幅升值,讓中國外貿出口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長期跟蹤研究國際金融和中國外貿出口關系的肖鷂飛教授說,此前一階段人民幣“走低”,對出口企業確實是有利的,“但是對于一些拆借大量美元頭寸希望博取利差、匯差雙收益的外貿企業和外資企業而言,恐怕這種波動帶來了不小的損失。未來波動加劇,外貿企業還想嘗試外匯投機獲利,恐怕就更加危險了。”
事實上,即使不從事外匯投資,多數外貿企業已經感覺到需要重新適應“升幅不大、振幅不小”的人民幣匯率新階段了。
廣東德豪潤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冬雷分析說,振幅加劇直接影響了中國企業的議價能力,“在單向升值預期較明顯的情況下,我們和像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采購商議價時都有難度,現在振幅加大,對方就更加不愿意承認我們對升值幅度的預期,談判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雙向波動特征進一步明顯,還使得不少外貿企業感到應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珠海漢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際業務部總監許峰說,以漢勝科技為例,雖然企業已經采用出口信保、遠期結售匯等工具規避匯率風險,但總的來說,“目前銀行的工具還很少,有些規避產品設計得實在太復雜,我們平常都不敢用,更何況現在的外匯波動讓人無所適從,就更不敢用了。”
“對于匯率波動的幅度,我們希望半年不超過3%,而且是漸進的,太多企業承受不了。現在我們接觸的外國客戶對中國經濟最關心的還是匯率問題。”格力電器財務總監望靖東說。
雙向波動時代 中國外貿企業如何獲利
中國外貿企業普遍認識到,匯率問題牽涉因素眾多,在“雙向波動”特征日趨明顯的情況下,如何調整自身加以應對,才是2012年必須考慮的緊迫話題。
一些企業采取了“原始”手段保障自身利益。深圳萬潤科技董事副總經理張中漢說,該企業現在基本上恢復到了現金交易階段,“先付錢后交貨”,立刻結匯避免損失,“因為企業主要經營高附加值的LED類產品,有比較強的議價能力。”
但大部分企業還是要靠金融工具來規避風險。肖鷂飛說,從企業操作來看,“升幅不大、振幅不小”意味著企業還是要繼續加大套期保值、遠期結售匯等工具的應用力度,“雖然雙向波動導致預測難度加大,企業在使用這些工具時要更加謹慎,但使用總比不用要好,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目前,格力電器、塞納科技、德豪潤達、漢勝科技等企業均設了專職崗位,以研判人民幣走勢,用各種金融工具規避風險,但企業呼吁銀行等金融機構能夠提供更多、更靈活的匯率風險規避工具,以適應當前的新形勢。
在一些外國企業人士看來,要想讓中國外貿企業能夠更好地適應“雙向波動”時代,中國的外匯政策乃至貨幣政策都應做適當的調整。
“中國因素” 推升價格進入尾聲
值得注意的是,與前幾年市場熱炒“中國因素”推升價格不同,2011年大宗商品的起伏幾乎主要由地緣政治推動的原油價格以及債務危機主導。實際上,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隨著中國市場逐步推進結構轉型,“中國因素”對大宗商品的提振可能已進入尾聲,包括金屬、農產品等商品的需求增速面臨“拐點”。
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因素”一直是商品市場“屢試不爽”的炒作題材,包括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的報告,更是建議客戶“漲幅最大的將會是那些中國需求大、自給率較低且閑置產能最小的商品,首選原油、銅、鐵礦石等”,體現“中國因素”的商品也常常會得到市場資金的“特殊關照”。
大宗商品分析專家陳克新表示,面對內部轉型和外部債務危機沖擊,中國對大宗商品消費的結構明顯調整,一方面內部需求增長明顯高于出口需求,另一方面大宗商品的需求更多轉向內陸省份,尤其是欠發達地區。“從2008年開始,隨著加工制造業的轉移,內陸省市經濟發展明顯提速,這也使得大宗商品的消費結構中,沿海發達地區消費比重繼續下降,而內陸省份消費比重上升。”陳克新認為。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師鄭聯盛也表示,中國經濟自身正在經歷調整,以前加工貿易的模式有所萎縮,出口的減少,市場對大宗商品的消費一方面轉向了內陸,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本地市場。“其實以前國際市場對‘中國因素’也有所夸大,大宗商品依然受全球總需求的影響更大。”鄭聯盛指出。
中糧糧油副總經理費忠海認為,目前我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量,可能正處于“重大的拐點”附近。“過去的時間里,我們對于基礎商品的需求都保持高速增長,未來增量、增速將進入到下降通道,或許在高峰期后,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總量也會進入下降的通道。”費忠海表示。
中糧糧油提供的數據顯示,以進口依存度達到70%的油脂產品為例,目前國內對食用油的人均消費已達到18公斤至19公斤,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公斤至23公斤。“相對于前幾年的高速增長,未來幾年增長的結構性變化特征將更為明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