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由大變強的核心
不少人士對目前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尤其是成果轉化,都有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的共識。
東華大學副校長俞建勇教授告訴記者,產業的發展與科技創新和成果孵化有著密切關系,應該辯證看待紡織行業的科技研發現狀。一方面,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中,依托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產業發展獲得了空前的活力,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進程明顯加快。通過原創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徑,一大批科技成果結出了碩果,為產業快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在今后相當一段時間的發展中,紡織行業要承擔起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邁進的歷史責任,高端紡織技術、材料、裝備、信息化水平等必須要逐漸滿足國際先進水平的需求,科技的原創、成果的轉化有相當多的工作值得推進。
在俞建勇看來,科研成果要真正轉化為生產力,至少需要具備幾個要素。首先,科研選題要抓住產業發展重大、關鍵技術問題,要能夠解決重大需求,比如有利于緩解原料困境、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物質纖維材料、滿足國防軍工需求的高科技纖維材料等問題。其次,應當形成關鍵技術群,將與目標相關的多項技術進行整合配置,實現重大突破。再次,工程化水平要跟上,將科技突破在規模化生產中得以體現。最后,產業化過程中的制造水平、體現消費者訴求的應用水平等要配套。此外,人才隊伍、資金等要素也不可或缺。總體來看,必須要形成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戰略管理體系。
產、學、研、用相結合,是經過實踐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成果轉化模式。俞建勇認為,該模式中各環節應分工明確,比如東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在多學科交叉方面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并具有前瞻性基礎研究及形成相應成果的優勢,適合做前期研究工作;但將科研成果工程化、市場化則非高校特長,需要企業充當主角。在原來產、學、研合作模式上增加了“用”的環節,就是要關注應用市場的需求,比如產業用紡織品,其應用環境復雜,應用領域千差萬別,對性能要求多元化,如果不與用戶充分溝通,就不可能做出適合需求的產品。
科研成果要成功轉化,各環節之間必須實現有機銜接與合作。俞建勇對2010年東華大學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纖維與耐高溫絕緣紙制備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的情況印象深刻。他告訴記者,東華大學研究團隊以“耐高溫纖維”課題作為攻關目標,圍繞目標進行技術創新,實現了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項目又聯合具有工程化水平的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同時加大與市場的對接,在高溫過濾、個體防護、電機絕緣等領域進行系統布局,通過終端應用促進產品、裝備等整體水平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學校、工程化企業、應用企業之間形成了良好的聯盟關系,為今后科研成果的成功轉化提供了借鑒。
雖然當前紡織科研及成果轉化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俞建勇認為,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全行業已經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及科研成果迅速應用于產業的重大意義。
相信在全行業科技人員的協同努力下,未來紡織工業的科技創新必然會邁上一個新臺階!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