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眩目光彩下,魅惑了誰?
國際大牌搶灘中國,誰為之狂歡?(他們預測2012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要占到世界的40%多);
奢侈品眩目光彩下,幾多虛榮?(因為中國人是好面子的,這些奢侈品的包包,這些拿出來,對他們來說至少臉上是很有光的)
到底是誰寵壞了那些高傲的國際奢侈品大牌?消費狂歡背后,“中國制造”情何以堪?新華社評論員帶您一同探析。
主持人:阿瑪尼、歐米茄、賓利、范思哲、路易威登,這些刻上了時光價值的“稀有、昂貴”之物,如今對于中國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擁有一個奢侈LOGO為榮。而其高昂的價格背后顯示的則是使用者的消費心態和實力。當這些身價不菲的奢侈品牌在其深植的歐洲市場日漸低迷之際,在中國市場卻顯現出了勃勃生機。面對這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到底是什么寵壞了那些高傲的國際奢侈品大牌?這些奢侈品眩目光彩的背后,中國的消費者又該怎樣冷靜對待?
【解說】如今,在中國,你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嬷?a >古奇或者LV包坐地鐵已不再是稀罕的事。穿梭在城市地鐵里的上班族,也可以與豪宅里的富太太們一樣擁有同一款奢侈手包。
而這樣“血拼”的場景,也成為了海外不少免稅商店的一道風景。迅速富起來的中國人正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實現著自己心中的奢侈夢想。
兩只LV的皮包和一個錢夾、杰尼亞的領帶、英國大牌薇薇恩·韋斯特伍德的羊絨圍巾,還有高端護膚品牌蘭蔻、雅詩蘭黛的一系列產品……25歲的上海姑娘顧軼向我們“秀”出她所追求的“品質”生活。
【同期】上海消費者 顧軼:
按照我現在的收入購買奢侈品,不是說像月入過萬的高收入人群,對他們來說買奢侈品可能就像我們平時買一個東西,看中了,喜歡,就買回來了。我們也算一年到年底了,我看到奢侈品的包,或是說發年終獎了和這一年攢的錢夠了,就可以買個包犒勞一下自己。
【解說】國際上關于奢侈品的定義有兩種:一種是“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另一種則是“收入彈性大于1的商品”,即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曾經的奢侈品也將越來越多的變成一種大眾消費品。
在西方社會,由于人均收入高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偏高,中產階級組成了社會最龐大的階層。而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人均GDP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更不足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但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總額卻扶搖直上,遙遙領先,阿瑪尼、歐米茄、賓利、范思哲、路易威登,等等這些散發著炫目光彩的國際品牌,對于中國廣大的消費者來說,已不再陌生,不少人以穿上或者擁有一個奢侈LOGO為榮。
在海南三亞,自今年5月1日“離島退稅”政策實施以來,這家位于三亞榆亞大道的免稅店就幾次被搶購一空。
【同期】消費者 楊穎琦:
(記者:買了哪些商品?)就買了瓶香水。(記者:大概多少錢?)675元。(記者:你覺得免稅店當中的商品種類怎么樣?)我覺得OK呀,像什么那個歐舒丹、施華洛世奇都有。
【解說】在這個追求時尚和個性的年代,大部分人無形中選擇了跟隨潮流的腳步。前不久,一場主題為“藝術時空之旅”的路易·威登品牌展覽被搬進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國際大牌傳遞出的文化吸引力也好,還是奢侈品的眩目光彩令無數中國消費者眩暈也罷,紛至沓來的人群讓不少西方媒體連連驚嘆“中國人富了”。而據世界奢侈品協會2011最新報告,中國內地去年的奢侈品市場消費總額已經達到107億美元(不包括私人飛機、游艇和豪華汽車),占全球份額的1/4。預計中國將在2012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國。正是瞄準了這一點,“佛羅倫薩小鎮-京津名品奧特萊斯”于今年6月不失時機地在天津火熱開張。
【同期】威特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區總裁 劉金曼:
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覺得現在大家從報紙、雜志上也能經常看到,目前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已經超越了日本。他們預測2012年,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要占到全世界的40%多,所以我們選擇的時機也是恰到好處。
【解說】位于天津市武清區前進道北側的“佛羅倫薩小鎮-京津名品奧特萊斯”,距離京津城際鐵路武清站不過百米。這個建筑面積達6萬平方米、囊括200多個國際時尚大牌的購物中心,一開張便吸引了京津兩地以及周邊省市的諸多眼球。屢屢見諸報端的中國消費者海外闊綽購物的場景,如今也如潮水般席卷了這個“濱海小鎮”,每逢周末,來這里購物的人群是熙熙攘攘,就像走進了一個“超級市場”,而裝修華麗的國際大牌柜臺前,排隊的人們就像搶購冬儲大白菜一般,生怕被人包了圓兒。{page_break}
【同期】威特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區總裁 劉金曼:
運營情況非常好,比我們預期要好很多。像PRADA、BVLGARI、FENDI到了周六周日經常是排大隊,一兩百的人在排隊,銷售業績也比我們預期好很多很多。
主持人:這個以前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者聽說,我們身邊的一些朋友,中國的一些消費者在香港或者是海外,那種瘋狂購物買一些奢侈品的一些景象或者新聞,但是現在這種事情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我們身邊也有了這樣的,奢侈品的購物的這樣的地方。我們可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時代真的已經到了?
【評論員】我是很認可你的看法的,我覺得真是到來了。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看:我們從中國人消費的規模來看,現在無疑在全球是數一數二的,我們看剛才這個片子說,已經超過日本了,那么未來可能要占到全球消費的這個40%,這個比例相當的驚人;那我們從消費能力上來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在中國面臨這么一個非常悖論的現象,按理說我們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人均GDP大概是3000多美金,在全球來講,排名是排在100名左右,那么再看我們人均國民收入,那排名就更低了大概排到全球120多名,這么一個國家,它怎么可能消費全球40%的奢侈品。那怎么會存在這么一種非常奇怪的悖論,那么我覺得這個,其實奢侈品消費的這種現實,其實折射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的一些問題,社會不公的矛盾,貧富收入擴大的一些矛盾。所以說我覺得這個中國可以說,進入了奢侈品消費的時代,但是這個進入不是什么褒義詞,很值得我們去反思和理性地分析。
主持人:好的,謝謝嘉賓的點評,那么接下來我們不妨就來看一下,現在這些對奢侈品消費情有獨鐘,甚至是趨之若鶩的,究竟都是哪些人,那么在他們癡迷和瘋狂的背后透露出的究竟是生活的品質還是虛榮?
【解說】這部名為《杜拉拉升職記》的電影可以說生動地反映了都市階層對奢侈品追求的心理,他們被包裹在一種叫做生存法則的東西中,生活中除了職場競爭,就是生活壓力和人生困惑。他們不停地打拼和追逐,只為了在這個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而代表了“精致的生活品質”的奢侈品自然成了他們試圖證明自身價值的工具。
這一點,上海姑娘顧軼深有感觸,作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她從事服裝設計,雖然每個月收入不太固定,但基本保持在5000元以上。她坦言,選擇奢侈品看重的是它的設計、質量和品牌。她身邊也有一些小姐妹雖然月薪只有兩三千元,但為了購買一個大品牌的包,可以節衣縮食幾個月,甚至“以卡養卡”透支消費。
【同期】上海消費者 顧軼:
我覺得可能是有中國人的一些觀念在里面,中國人是好面子的,這些奢侈品拿出來對他們來說臉上很有光。
【解說】“把普桑換成奧迪,把耐克換成登喜路,說明我進入‘成功人士’范圍了”。用奢侈品來顯示身份和獲得認同,也成為當下奢侈品消費的主要目的。有調查顯示,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進行奢侈品消費的情況并不罕見,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中國奢侈品消費群體目前在2億人左右,并呈現持續攀升的態勢。與此同時,在歐美國家,奢侈品消費主體是40-70歲的中產階層;而在中國,消費奢侈品的主體則是那些平均月收入5000—5萬元之間、年齡在20-40歲的人群。在消費者組成結構上,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明顯呈現出“低齡化”。
【同期】品牌戰略專家 李光斗:
那現在奢侈的問題是什么?我們叫,追求與自己經濟實力不相當的消費。比方說在國外,很少有說現在剛剛大學畢業的,剛剛走上工作的女孩子用香奈兒的包。他們用香奈兒都是結婚之后,相夫教子,積淀了一定的積累,可能是太太包。但是中國的奢侈品,年齡大幅度下降。所以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年輕的奢侈品擁躉。這就可能會產生一種不好的導向。
【解說】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統計,2010年,亞洲人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累計達到690億美元,而中國人就消費了500億美元。中國人在國外消費是國內市場的4倍之多。如今,歐洲80%以上的奢侈品門店都配有中文服務,中國買家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同期】威特集團副董事長中國區總裁 劉金曼:
這點我們到歐洲,到美國,到香港,在逛商場的時候能夠看到,可以說現在中國人占的比例越來越高。10年前大部分是日本人在購物,現在在國外看到的情況,我看至少有30%—40%以上,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漸增加。
【解說】中國消費者的“闊綽”,在讓世界側目的同時,也引來了不少非議。哪怕是那些有財力消費奢侈品的中國富豪們,也常常被人詬病為“暴發戶”。而前一段時間“郭美美網絡炫富”事件的出現,更是讓奢侈品與貪欲、揮霍和浪費聯系在了一起。
【同期】品牌戰略專家 李光斗:
其實,中國人的奢侈品的翻譯是不大準確的。奢侈后面是跟著浪費。其實luxury這個詞,我覺得翻成奢華更好。
【解說】盡管非議之聲此起彼伏,但還是難以阻擋眾多中國消費者追求奢侈品的腳步。而巨大的海內外價格差更是讓境外旅游購物成為一部分中國人的重要行程,人們越來越熱衷于飛往海外“扛”回奢侈品。 (首播8月21日13:30)“新華視點”(電視版):奢侈品:你魅惑了誰(下)
主持人:剛才我們的這個短片里,用到了一個詞,就是說“扛回奢侈品”。這個有點調侃,但是的確有的時候真的是這樣,就是說像你剛才之前開了一個玩笑,有多少我全要,真的是扛回來,面對這種情況現在也存在很大的爭議。到底我們這種行為,這種現象,是一種我追求更高品質的一種心態,還是說我去炫富,我去進行消費的,這么一種不良的趨勢。
【評論員】我自己大概地給它分一下類,我覺得中國人消費這個奢侈品有幾種心態,除了我們剛才說的這個,完全沒有消費能力但也拼了頭去消費,我們把這種不正常的消費排除之外,我覺得還有三種心態:第一種就是炫富心態,我們這種心態在一些暴發戶,煤老板,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的奢侈品消費的大軍中,我們發現這種心態比較普遍;這個人家沒有我有,炫富嘛,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好面子的,就像我們這個《大腕》里面臺詞,不求最好但求最貴這種心態其實是非常多的;那么第二種我覺得相對良性一些,就是一種身份認證的需要,我們知道這個奢侈品消費,它一旦進入一定圈子,我們比如說這個中高層的白領,我們精英階層,它往往變成一種身份象征,我用的是LV的包,你不能用一個動物園市場淘來的包,這跟你身份不相稱,那么你要進入這個社會圈子,你要進入這個社交這個圈子的話,你就必須是跟大家一樣,我是用這樣一個奢侈品品牌,作為我身份的象征;那么我覺得再往上,你真要說是,真的是出于對奢侈品的品質,它的做工有多么精良,它的設計有多么前衛,我穿這身衣服,我挎這個包出去,不可能有撞衫的現象,它完全是定制服務了,你從這種角度去欣賞,把它當作藝術品來欣賞來使用,這部分人也有,但是這是真正屬于“有閑+有錢”級別的人。那么在中國我覺得,這種消費的人可能是1%都不到,極少數。大多數還是這種炫富心態,或者作為一種身份認證,或者一種攀比心態造成的一種奢侈品消費。所以我覺得在中國這個奢侈品消費。應該說有很多層次,有非常多不同的心態
主持人:品質生活也好,貪欲和揮霍浪費也罷,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沉迷于,奢侈品所帶來的奢華與滿足,這也不由得讓人感嘆,中國制造究竟情何以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解說】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海外“血拼”愈演愈烈的同時,奢侈品也迎來了“觸網時代”。“海外代購”讓“洋品牌”在中國的銷售又多了一條腿走路。{page_break}
根據《2010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0年僅海外代購的市場交易規模達12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化妝品、奢侈品居多,即便按照40%的稅率計算,每年稅收流失也高達數十億元人民幣。
這種情況,商務部公開表示將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包括中高檔商品的關稅。但沒多久,財政部卻對外聲稱,并沒有要調整奢侈品進口關稅的打算,這讓一度“沸騰”的奢侈品進口關稅下調的呼聲陷入了“靜默期”。
【同期】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胡怡建:
財政部可能更多是從保證財政收入,從收入分配角度考慮,商務部更多是從拉動經濟,擴大內需角度考慮。
【解說】奢侈品進口關稅的爭議,也讓不少人對“中國制造”多了幾分擔憂,盡管越來越多的頂級品牌標著“中國制造”,但時至今日,中國仍舊沒有一家真正屬于自己的頂級品牌,貼牌生產依舊是中國制造的主要方式。為此有人擔心,降稅、退稅會進一步加劇人們對國際大牌的追逐,這樣對民族品牌會帶來過多沖擊,畢竟關稅的屬性之一就是“保護國內產業”。
【同期】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胡怡建:
人們認準的是品牌,不是你的生產,那么這種情況下,對國內民族的奢侈品,會不會導致沖擊,我認為沖擊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奢侈品它是常年累計所形成的品牌,不是靠你保出來的。當然,我們可以給予國內的奢侈品一定的鼓勵,而不是給它保護。
【解說】鼓勵也好,保護也罷,當西方人驚覺“中國制造”已經悄無聲息地充斥了他們的生活的時候,低廉、仿冒、劣質也似乎成了“中國制造”的代名詞。這種情況下,“中國制造”能否擺脫陰影,打造出世界頂級品牌?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達芬奇事件”,讓“假洋貨”面具揭開的同時,也給中國本土企業一次警醒。
【同期】品牌戰略專家 李光斗:
達芬奇事件,希望它能成為中國奢侈品的一個元年。通過這樣一個事件讓我們知道,我們怎樣才能建立一個自己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這樣一個精神,不是貼上一個假洋鬼子的標簽就能成為一個奢侈品。
主持人:應該看到一個現實,就是現在很多國際的大品牌,幾乎已經占領我們中國高端的奢侈品的市場,可能我們也對中國的民族的,自己的品牌有一個擔憂,或者有一個期望,就是說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有自己的這個國際大牌,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有,不是像“達芬奇”這樣的,披著“洋”皮的品牌。
【評論員】我覺得這個問題,我們國人的心態還是應該平衡一點來看,并不是說每個國家都必須要有自己很強大的奢侈品品牌。我們看到現在這個國際上流行的這些品牌,大多數都是一些有非常悠久歷史傳統的家庭作坊手工生產的,大多數你看都是集中在,像法國意大利 德國一些老牌的歐洲國家,它其實是發達經濟體的一種強勢的經濟醞釀出來的一種強勢的文化向全球推廣的結果。所以對我們中國來講,我們剛才講我們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收入也很低,我們自己的經濟不強勢,我們現在的文化更不強勢,我們沒有一個向海外去推廣,我們自己文化經濟的能力,那這種時候你說我要創造出一個。像阿瑪尼這樣的品牌,我覺得幾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覺得這個,所以我覺得總體來說,中國這個自己要造高端品牌是一個方向。但我們講,奢侈品和高端品牌它還是兩個概念,高端品牌制作精良的、設計精美的、使用性非常高的品牌。我們中國制造慢慢慢慢一點一點我相信會有,但是你說真的是像,愛馬仕阿瑪尼這樣一種奢侈品牌,中國要有那可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主持人:好的謝謝嘉賓的點評。那么今天我們是從奢侈品消費,說到了中國制造。應該說道路雖然漫長,但是只要努力就有希望,就像奢侈品貼近大眾的“香水法則”一樣,消費者最初接觸到的可能是,一瓶香奈兒的香水,或者是一副迪奧的太陽鏡等等,這些入門的產品靠零售一點點地培養出大量潛在的消費者,也成為了市場的熱銷品。同樣的,當中國制造已經悄無聲息地,滲透到西方人的生活當中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可能僅僅就是精益求精,也只有這樣,中國制造才能徹底的擺脫低廉仿冒和劣質的陰影,打造世界頂級品牌,也并非不是沒有可能。到那個時候,洋品牌又怎能魅惑中國的消費者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