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過山車 調控之手若隱若現
中國棉花價格遭遇第二輪雪崩。短短兩個月內,標準棉的現貨價格和期貨主力合約價格下跌幅度均超過了20%。
5月26日,數位受訪人士指出,緊縮的貨幣政策,以及棉價在前期過度上漲后的回調,都是這一輪暴跌不容忽視的因素。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下游需求的超預期萎縮、前期帶有行政調控意味的政策打壓,才是主導本輪價格暴跌的關鍵。
可以觀測到的是,作為行業風向標的魏橋集團兩個月內連續八次下調了皮棉的到廠接收價格,4月至今采購價已經累計下調5000元。在國內棉花市場的常規調控手段已陸續出盡的情況下,市場一直盛傳,政府意圖通過對龍頭企業的管控調控棉花市場。此前,中國棉花價格指數一路上漲,一度突破31000元/噸的關口。
“下游需求持續的萎靡與魏橋的調價交互影響,加速了中國棉價的暴跌之勢。”山東棉業一位剛剛完成調研的人士介紹,對山東德州地區247家棉紡企業、450萬紗錠的產能監控顯示,20%左右的企業已經停產,60%以上的企業采取了減產、限產措施控制虧損。
5月26日,中國棉花協會發布消息稱,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棉花、紡織等40余家單位5月24日會商了當前形勢,一致認為近期價格下跌雖有回歸理性的因素,但棉價的大幅波動損害了產業鏈各方的利益,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下游需求超預期萎縮
產品提價導致的出口額虛增占了八成,實際的出口數量同比增速不到5%
5月26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收報24479元/噸,這一價格比前日下跌23元/噸,比3月10日的年內棉價最高點31228元/噸,下跌了22%。
過山車一樣的行情,在2010-2011棉花年度內上演了兩回。去年9月開始,中國棉價在緩慢小漲了大半年后開始急速上躥,328級的標準棉現貨價格去年9月份的報價超過3.2萬元/噸,比年初價格翻了一倍,至去年11月份,短短數周內,現貨價格又大幅下跌近20%。
前述山東棉業人士說,兩輪的棉價暴漲存在其合理性,市場此前判斷棉花的供求不平衡是棉價暴漲的最直接原因,若按照 600萬噸的棉花產量和1000萬噸的用棉量估算,這一缺口高達400萬噸。
然而“過度上漲,已經把供需不平衡因素嚴重放大”。他說,50%的上漲也許是反映供求的不平衡,但超過100%的漲幅意味著棉價已經存在泡沫。
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則提醒,市場此前對本年度棉花的供求缺口估算也出現了較大誤差,“實際的缺口并沒有之前估算的那么大”。
從早期預估的597萬噸年度棉花產量,到后來估算的660萬噸,“這兩個產量數之間,就整整多出來中國一個月的棉花消費量”。汪前進說,按照當前棉花進口的形勢來看,本年度的棉花進口數大概在270-280萬噸,比早前預估的350萬噸要小得多。
需求的萎縮也超出市場預期。廣東一家較大規模的棉紡企業主介紹,與去年采購商們提著現款排隊買棉紗不同,今年春節后棉紗基本賣不動了。大大小小的棉紡工廠手中,成堆的棉紗積壓著難以銷售出去。
“兩個證據佐證了棉花下游需求萎縮這一事實。”汪前進說,今年一季度中國實現紡織服裝出口額24%的同比增幅,但是測算下來,這其中產品提價導致的出口額虛增就占了八成,實際的出口數量同比增速還不到5%,這相對2010年全年15%左右的出口量的增速明顯放緩。
另一個證據是,作為紡織中間產品的紗、布庫存出現大幅攀升。去年9月、10月棉價高位時期,棉紡企業的紗、布庫存不足十天產量;而目前,大部分企業庫存都在20天以上。前述山東棉業人士說,他調研接觸到的200多家大大小小的棉紡企業,大部分棉紗庫存高達兩個月。
“整個紡織鏈條上,根本承受不起那么大幅的棉價上漲。”山東棉業人士表示,3月份后,棉紗價格的持續下跌倒逼棉花價格出現巨幅下調。以32支紗為例,3月初這種紗線現貨價格為4萬元/噸,而現在價格已經下跌至3.25萬元/噸。
魏橋的8次調價
通過管控監督重點龍頭企業來調控棉市的做法,從去年政府重拳打擊農產品漲價風已開始
“五一”之后,魏橋集團在一周內連續三次下調皮棉的到廠接收價格,其中兩次下調幅度為500元/噸,一次下調幅度為1000元/噸。{page_break}
短時間內如此密集的價格調整,引起業內震動。魏橋紡織720萬紗錠的產能位居全球紡織業第一,其每年棉花的消耗量大約100萬噸左右,占全中國用棉量約10%。作為行業的風向標,國內的棉花收購加工廠們根據魏橋每天的皮棉收購確定自己籽棉收購價格水平,而下游的棉紡企業們也參照魏橋報價控制皮棉采購成本,嚴控經營風險。
受訪人士多把5月之后這三次密集調價歸因為魏橋自身的企業行為,對下游需求萎縮的判斷和未來棉市的看空可能使其下調收購報價。
不過在此之前的4月份,魏橋也曾連續5次下調收購報價。“作為政府重點監控的龍頭企業,魏橋報價的漲跌,往往不僅僅是單純的企業行為,某些時刻,也反映著政府的調控意圖。”前述山東棉業人士解釋。
就在魏橋下調報價之前的3月10日,中國棉花價格指數達到31228元/噸,創下年后這一輪棉價上漲的最高點。
“這樣的高位,勢必引來政府調控。”新疆棉業人士介紹,根據去年以來的拋儲等政策的定調,大部分市場人士揣摩2.8萬元/噸之下的棉價是政策可接受的區間,在此之上,調控的風險較高。
通過管控監督重點龍頭企業來調控棉市的做法,從去年政府重拳打擊農產品漲價風已開始。汪前進說,對棉花行業來說,政府手中可用的政策早已出盡,目前國家手中的儲備棉已經所剩無幾,而由于進口棉的高價,增發進口額配意義不大,目前進口棉的到廠價比國內棉到廠價格貴了近4000元/噸。
二季度以來,伴隨著魏橋調價,市場也迎來一輪囤貨商們拋貨的高峰。前述山東棉業人士介紹,調研發現,山東德州地區的棉花加工企業手中90%的棉花已經脫手,少量堅持囤棉的企業已經面臨大額虧損,他所接觸到的一家棉商囤了800噸棉花,這一筆交易就虧損了400萬元人民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