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運行報告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流通分會/文
截止到2009 年底:
已在跟蹤統計范圍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萬平方米以上)達683 家
市場經營總面積5546.47 萬平方米
市場店鋪總數86.05 萬個
市場經營商戶總數72.35 萬家
市場成交總額 1.15萬億元
“十一五”期間,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在管理模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交易規模等方面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本報告回顧了五年來我國專業市場的規模變化,同時從運行特點、重點影響因素來解讀“十一五”期間專業市場的發展歷程。
交易規模大幅提高
市場加快升級步伐
專業市場經營規模大幅擴張,經營商戶總數72.35萬家,市場成交總額1.15萬億元。同2005年相比,2009年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經營總面積增長69.31%,年均增長14.07%;商鋪數量增長了52.79%,年均增長11.04%;市場成交總額增長了95.61%,年均增長18.16%。
東部地區市場數量、交易額均處于領先地位。從市場數量來看,東部與中部的市場數量增幅在“十一五”期間都達到了1.5倍以上。在市場數量急劇增長的同時,交易規模也隨之攀升。東部地區作為我國專業市場的主要集中地,五年間其銷售額增長了110.66%,中西部地區銷售額的增幅基本在58%左右,東部地區銷售額增幅比例幾乎是中西部地區的兩倍。
東部地區對我國專業市場交易總額的貢獻度基本保持在70%左右。據流通分會統計,2005年、2007年與2009年,東部地區市場交易額在全國總交易額的所占比重分別達到72%、68.9%和72.49%。{page_break}
服裝市場成為市場主力軍。從2009年的經營情況來看,無論是經營面積、店鋪數量還是市場成交額,服裝市場在各項指標中的占比都在50%以上。服裝市場經營規模占比較大,一方面是由它在國民紡織服裝消費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服裝的價格與產品附加值都超過其他中間產品。
專業市場呈現產業“晴雨表”作用。2010年1~11月,針對重點市場的監測數據顯示,服裝類產品成交總額達到了1140億元,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長15.52%;面料類產品成交總額1149.9億元,其中四季度同比增長38.71%;家紡類產品成交總額436.76億元,四季度同比增長30.47%;原輔料類產品成交總額154.21億元,四季度同比增長17.53%。由原材料價格帶動的終端產品價格上漲是引起成交額增長的主要原因。
市場與產業互動,帶動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發展。市場作為產業的信息平臺和商貿平臺,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市場帶動產業發展,促使集散型市場逐步向產銷型市場轉變;二是產業的發展加快了市場配套資源的轉移。
專業市場電子商務進入規模效應時期。據不完全統計,流通分會會員單位中擁有電子商務平臺、產品展示與交易的市場22家,其中自建電子商務平臺13家,支付方式采取支付寶、銀行轉賬、快錢等;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的9家,合作方有阿里巴巴與盛世商朝等。根據監測數據顯示,8家重點監測單位(含39家單體市場,其中包含遼寧西柳服裝市場和重慶朝天門市場集群)2010年四季度的電子商務成交總額達到12.11億元。其中,石獅服裝城2010年四季度電子商務交易額同比增長15.35%。{page_break}
專業市場、經營商戶堅持走品牌發展戰略。十一五期間,“品牌立市”大行其道。各市場在積極推進市場內自主品牌建設的同時,通過舉辦采購節、博覽會等會展活動大力提高知名度;而經營商戶的品牌意識也在增強,逐漸拋開以往簡單的批發、代理模式,進而注冊公司,并將現有渠道收歸自有。
新開業市場數量在震蕩中呈上行趨勢。2006~2010年,新開業市場數量達到111家。我國新開業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數量在震蕩中呈上行趨勢,除2009年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新開業市場數量同比呈負增長之外,近年來新開業市場數量基本為正增長。
新服務 新模式 多業態
共謀市場轉型升級
各市場集群、單體市場逐漸重視針對經營商戶、采購商的服務。“十一五”期間,紡織服裝專業市場集群的公共服務工作力度明顯加強,產銷對接、培訓、會展等服務成為重點。專業市場逐漸轉變角色,運營理念從單純的物業管理轉為提升品牌附加值。{page_break}
各專業市場都在尋求不同的路徑提檔升級。各市場依據地理位置、當地產業與市場發展現狀等諸多環境因素和自身優勢競爭力,分別從市場的物流、電子商務、品牌、創意等各個方面著手升級,并積極尋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實現專業市場的“二次創業”。
市場集群內劃行歸市,運營效率提高。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積極轉型謀求發展,逐步調整自身的經營結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零售份額提高,市場軟硬件服務水平隨之提升。紡織服裝專業市場不僅交通便利,而且貨品豐富、物美價廉,極大地滿足了消費者對購物環境、品種款式等多方面的需求。各大市場的零售份額大幅提高,北京百榮世貿商城、海寧皮革城的零售比重已分別達到65%和55%。
專業市場與旅游產業的結合相得益彰。不少市場確立了“以游促商,以商帶游”的發展思路,利用自身傳統優勢,積極開展購物旅游,增強購物游的可游性。
影響專業市場發展的要素值得關注
交通、物流基礎環境的改善提高了流通體系的效率。國家圍繞“保增長、擴內需”采取的各項調控政策對內需增長的支持作用突出,出臺了一系列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的措施,其中包括在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投入1.8萬億元,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安排中西部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建設,同時物流、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為有效縮短流通半徑、產品快速流通提供了基礎保證。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為擴大內需、提高消費能力創造了重要條件。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年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排除價格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實際增長9.8%。一系列的社會保障措施增加了居民收入,尤其是減輕了城鄉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為擴大內需、提高消費能力創造了重要條件,也為專業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創造了條件。
產業內銷比重不斷增加,對專業市場的渠道需求持續增強。金融危機帶來出口貿易受阻,外貿企業的產品紛紛流回到國內市場。以往外銷企業常常對內銷市場不屑一顧。現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已經成為他們新的銷售平臺。市場的商戶和商品結構將發生新的變化,對專業市場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內容。
而“十一五”期間,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05年的76410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25343億元,年均增長率13.17%,其中2005年到2009年限額以上服裝類產品批發和零售額的年均增長率23.59%,高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10.46個百分點。從內銷市場來看,2009年我國紡織服裝專業市場成交額在紡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5.64%,與2005年相比提高了7.37個百分點。這當中專業市場作為內銷主渠道的作用功不可沒,專業市場自身也在這一輪的內銷增長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產業轉移帶動中西部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受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制約,東南沿海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由于地理上的優勢,成為紡織產業轉移的熱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大量的原材料供給和產品集散需要,從一定程度上帶動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發展。
流通分會在近年來對新增市場的監測中發現,2009年西部地區在新增市場投資額和建筑面積方面領跑全國,分別達到180億元、759萬平方米,分別占當年新增市場總投資額、總經營面積的42.16%、53.33%。安徽合肥、河南鄭州、湖南株洲、河北石家莊、遼寧沈陽等地均表現出強勁的產業承接勢頭,專業市場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產業發展。南昌是服務長江三角洲及泛珠三角等地區的定位,西安是政府主導的西部開發戰略重點,瀘州是川滇黔渝結合部地區商品流通的主要集散地,各開發商隨之也在中西部這些重點區域開始了拓展市場的進程,并將作為他們今后發展的主要增長動力。
商業地產較高的效益回報,吸引了地產商、制造商紛紛投資。專業市場由于租售商鋪的高收益、高回報,加上各地調控樓市的嚴峻政策頻繁出臺,2005年以來,市場成為不少投資者青睞的優選路徑,吸引著眾多房地產商、紡織企業進入這個領域,國內外大規模的投資資本涌入專業市場領域。從而造成當前紡織服裝類專業市場投資持續增長、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新增市場旺盛的局面。
市場面臨新一輪的升級改造,各地政府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產業的蓬勃發展,始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傳統專業市場進入到升級改造的高峰期。各地政府紛紛針對專業市場的新建、改擴建出臺招商引資政策,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吸引投資,紛紛為投資項目提供各類優惠政策,這也直接助長了商業地產資本涌入。特別是基于二三線城市的城市化進程加快、產業梯度轉移以及人口流動變化等諸多因素,商業地產目前紛紛在二三線城市購地布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