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出口企業需開拓“內需”
紡織品出口退稅率一降再降,利潤已越來越低。如果7月1日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退稅率再降2%屬實,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很多紡織品出口企業幾乎沒有利潤可言。在生死存亡的關頭,紡織品企業該如何應對?
業內人士認為,改變產品結構,適應國內市場需求,將是紡織品出口企業的一個主要出路。
服裝時報分析認為,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大市場是培育中國品牌最好的沃土。
現在,我國服裝加工水平已經得到世界名牌的認可,有些中國服裝的做工、質量并不亞于國外著名品牌。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產品的需求也不斷提高,老款式、老風格以及舊有的銷售模式等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生活的需求。{page_break}
在調查中發現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型城市的高檔市場,大部分被洋品牌占領,國內服裝品牌很難擠進去;而中低檔市場,競爭又太過激烈,基本上是國產、洋品牌各占半壁江山。在低端市場,卻成了國內紡織品市場主流。在石獅、常熟等地,一些企業的產能存在著大量的過剩現象,而且這些產品的同質化比較嚴重,銷售價格比較低,隨著成本的不斷增加,他們的利潤已顯得非常微薄。
消費者為什么不喜歡購買國產的服裝?消費者回答最多的是,國產服裝品牌做工比較粗糙,款式老而少,質量不是太穩定。于是,在時裝界出現了一種現象,不少的企業為了在市場贏得消費者或者容易進商場,都給自己的品牌起個“洋名字”,扮演起了“假洋鬼子”的角色。
中國服裝協會一位專家認為,一些紡織品企業在設計、面料、款式等方面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缺乏品牌和創新的支撐,難以轉嫁成本上漲壓力,但是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一些消費者只青睞于國外服裝品牌。為此他呼吁,企業的內銷結構亟待轉型,產品要升級。
北京金源新燕莎商場副總經理呂珍遠建議,紡織服裝品牌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首先要主動占領國內中高檔商場,在國內市場打響品牌。服裝企業還要懂得公關宣傳、塑造品牌,積極向品牌代理商和商場以及消費者推薦自己的品牌,并不斷升級銷售渠道,逐步改變在高檔市場國產品牌少的局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