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鞋業:搭上“互聯網+”東風打造自主品牌
雖然起步較晚,但南海電商奮起直追,已取得一定突破。去年,星期六鞋業電商業務收入占公司業務收入的比重已提高至13.67%;駱駝等知名品牌總部也于去年進駐里水,僅“雙11”當天就完成銷售額4.2億元。
南海鞋業形成完善、成熟的產業鏈,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多達2000多家,然而隨著人口、土地等紅利的減弱,轉型升級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傳統鞋業實現生存發展、轉型升級,無非就是要讓產銷鏈條保持順暢。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電商作為銷售模式的創新,成為突破的方向之一。
“電商沒有地域限制,沒有實體店的陳列限制,在營銷方式上也有更多創新空間,比如可以融入游戲、發紅包或眾籌等。此外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根據消費者的喜好更好地規劃產品。”駱駝公關部經理肖逸勝表示,目前公司線上線下的銷售比例是3:7,而且今年的銷售額比去年增長了20%-30%左右。
“電商是大趨勢,現在進入快車道,你上也得上,不上也得上。”南海鞋業行業協會會長倫永謙表示,在電商這一塊還是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做得好,“自主品牌是最基本的東西,不然別人怎么相信你,怎么跟別人差異化競爭?”
在林建藝看來,南海鞋業并不缺技術,“我們光有技術沒品牌,不被人記住,轉型要做自主品牌,否則就會一輩子被人掐住命脈。”
相關鏈接:
危與機并存的南海鞋業正在開啟一個新的生命周期。目前,南海鞋業總規模約占廣東的五分之一,而廣東鞋業又占全國產量一半以上。在全國鞋業市場當前銷售回暖動力不足,多種傳統紅利逐漸減弱的壓力之下,南海鞋企如何在這輪洗牌中實現“鳳凰涅磐”,再次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而在工業4.0時代和“互聯網+”的風口上,南海鞋業正開足馬力以創新創業的勁頭,展開了系列嘗試,比如與意大利時尚設計界合作、探索個性化訂制、打造區域集體品牌等。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的制鞋中心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八十年代轉移到制造成本相對低廉的日本、臺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到九十年代,又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廣東、浙江溫州等中國沿海地區。進入2004年以來,國內制鞋行業也出現了“東鞋西移”的趨勢。從2007年開始,世界制鞋業已開始向越南、印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
林建藝表示,最近協會走訪企業發現,企業反映今年生產普遍比去年同期下滑30%左右,成品鞋企業下滑情況嚴峻,其中出口歐美和俄羅斯的成品鞋企下滑較大。
人力成本提高幾乎成為企業的最大負擔。“工廠就是夾心餅,工人工資漲,社會福利待遇一直有要求,客人訂單價錢在下降。今年開年以來,工人工資又上漲了200元,平均工資漲到4000元。”佛山市同步鞋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甘紹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公司現有的100多名員工計算,今年每個月工資支出比去年增加了2萬多元,公司每年多了24萬元的負擔。而公司去年的銷售額還不到2000萬。
盡管不斷提高工資,企業高端人才缺口依然很大。“我即便出2萬元月薪,還是很多人寧愿呆在只有1.5萬元月薪的深圳。之前招過兩三個清華博士,干了不久就走了。他們覺得在二三線城市待,未來發展空間會很小。”郭華忠說,人才問題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