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和老鼠的故事 一面關的門一面打開窗
要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并認可莆田的鞋子,并不容易,因為“假鞋之都”名聲在外。在代加工的流水線上,莆田人學到了技術和經驗,也嗅到做仿冒鞋的利潤空間。據業內人士透露,仿冒鞋的利潤是代加工的三倍,而莆田人做的仿冒鞋,真假難辨,價格低廉,不少消費者知假買假。
相比之下,投入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推廣自主品牌,最后卻難收成本,這樣的例子太多,不少企業家望而卻步。假冒的污名讓轉型難上加難。
從2010年開始,莆田市加大了打假的力度。莆田市經貿委副主任吳海端,當時還在區縣工作,市里對他說,“吳海端,如果你不把假冒偽劣‘端’掉,就把你副區長的位子‘端’掉。”
2014年來,莆田市共搗毀制售假鞋類窩點146個,查處案件總數5732個,涉案金額2.6億元,抓獲犯罪嫌疑人156人,繳獲假冒鞋類176萬雙。
電商平臺上,售假團伙為了規避自己的莆田身份,甚至選擇異地注冊、異地發貨。阿里巴巴不得不對持有莆田身份證的商戶實行實人、實地認證,不僅要人證對應,對于“高危”商家還要實地查看其產品、廠址、發貨地等。一旦發現疑似違規違法行為,便交予莆田公安、工商處理。
然而,莆田有2099戶鞋類生產性個體工商戶,鞋類規模工業企業278家,約20萬人在從事鞋業相關工作,光靠嚴打,似乎也不能解決問題,轉型迫在眉睫。“我們要疏堵結合。”莆田副市長蔣志雄說。
今年3月,考慮了幾天后,莆田市市長翁玉耀終于決定,頂著被人指責“作秀”的壓力,親自在淘寶上為莆田鞋業的自主品牌做廣告。市政府為鞋業“背書”,阿里巴巴引入流量,在淘寶上推出“中國質造·莆田好鞋”營銷活動。宋宗虎的企業便是首期推廣的四家之一。
一面關死制假的門,一面打開電商的窗。為緩解企業創品牌所面臨的最大問題——“融資難”,市、區政府聯合企業籌資1000萬元成立電商產業專項風險補償基金,總授信額度將超過1億元。政府又牽頭投入1000萬元,與風投合作,設立創投基金,以1∶30比例帶動電商投資3億元。
夜里,走在過去高仿鞋的集散地——莆田市城廂區安福小區,燈火通明,鞋商和快遞員繁忙地裝運、發貨。有的品牌還殘留著國際大牌的影子,盡管鞋企盡力創新,可要完全擺脫“模仿”,還需要時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