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具體回答“三點法”
當我們被問到一個問題時,如果能給出具體答案,會讓對方感到你溝通的態度更加積極。同事很認真地向康亮打聽,“聽說你一直在上英語口語課,學了多少次?效果怎樣?”康亮回答:“沒有多少次,效果一般吧。”
這種回答聽起來沒什么,但會令對方感覺,康亮并不愿在這個問題上更多交流下去。如果康亮說:“去過8次,每周1次,總共要上24周。我已經可以主動打電話和外教簡單交流了……”回答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了。
不妨試試具體回答問題的“三點法”,即:把主要想法歸納為三點。比如年終HR主管請你談談對老板的評價,你可以從“工作能力”、“領導風格”、“人品特點”這三方面來回答。
“三點法”的好處就是內容不多不少,既能讓你迅速組織起重要內容,同時還能讓對方容易領會。“三點法”尤其適用于一些發散性且尚無定論的“籠統問題”,比如“工作狀況”、“團隊印象”等,你會發現它會讓回答變得具體很多。
亞藍應聘的時候,HR承諾試用期3個月,轉正后工資上調一級。可是第4個月她拿到的工資卻跟原來一樣。亞藍找到主管,又不好直接發問:“我來公司4個月了,你對我的工作有什么意見嗎?”主管爽快地回答:“你做得不錯,進步也很快……”
可亞藍的表情還是很不自然。主管雖有所察覺,但此時電話響了,馬上又去處理別的事情。直到兩個月后她才了解到,原來是HR的報表出現失誤。
研究表明,言語傳遞的信息只占全部信息的7%,而態度、表情、動作等視覺信息,卻占到55%以上。所以,要充分利用交談中的非言語信息,因為它總能“更誠實”地讓你了解對方的意圖。
有時候,對方的提問顯然是隨口一問,也似乎并不關心你答案。比如同事A打完茶水經過你的座位,“看什么書呢?”一邊問,并沒有放慢腳步。
這樣的問題能有什么回答的價值呢?當然有。如果你和有的人關系平淡,交流似乎總是停留在客套的問候上,你總是感覺,即使提問,對方也并不關心答案。那么,試試采取一次積極的回答,很可能會推動你們的關系。“這本書是上周的打榜暢銷書,你想看嗎?”通常來說,積極的應答總會使交流進行下去,順暢地拉近彼此的距離。
另外,如果對方先是表明自己的看法,繼而才詢問你的態度“想問你……”、“想跟你商量……”其實對方的問話中,往往隱含著“我的想法不錯吧”這樣的含義,期待得到你的肯定。這時候,你不妨先積極地回應一句“你的想法有道理”,然后再說出你的看法,相信你們的交談會更加暢快。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