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企業遭遇極寒
對于中小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長期趨勢,企業“自謀出路”那是必需的。
寒潮令人倍感凜冽。以這樣的感受,去體會中國外貿企業當下的心情,可謂恰如其分——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外需不足、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一大批依靠出口貿易為生的中小企業正在經受自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二個寒冬”。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教授對《新民周刊》表示,目前我國外貿企業所面臨的大環境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更為惡劣,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尋求新的市場或是改變產品結構來度過難關,而電子商務也許能助力中國外貿企業捱過這個嚴寒的季節。
雪上還有霜
在外貿行業浸淫多年的上海信一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創始人韓曉東對《新民周刊》表示,中小型的中國外貿企業在先進市場的競爭力總體而言處于下降狀態。他的話得到了許多“中國制造”的認可。
金先生是吉林一家木制品生產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公司生產的主要產品是地板,過去的十多年時間里一直從事海外銷售,客戶主要在歐美國家,亞洲地區的客戶有韓國和日本,與這些國家的結賬是通過美元,而公司采購木材等原料都通過人民幣。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相當于產品變相降價了。進入2010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斷上升,出口的地板還是按照原價進行銷售,公司利潤就會被不斷壓縮,現在已經到了成本價銷售的邊緣。
像金先生這樣的公司,現在大多是有單不敢接,因為自從今年6月份人民幣宣布脫鉤美元之后,這類企業只好承擔由于匯率變動而出現的損失。目前,公司只能靜觀其變。金先生為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1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6.8279,而12月6日為6.6477,按照0.1802的匯率差計算,每出口1000萬美元的產品,公司就要比以往少賺180多萬元人民幣。雖然金先生不愿透露公司具體的出口額,但是按照往年的出口情況和最近幾年的出口增長情況,“好的時候一個月出口額就可能達千萬美元”,這意味著金先生的公司今年至少已經損失了好幾百萬元人民幣。
除了人民幣升值,成本上漲也是外貿企業的一大難題,尤其是那些只賺取加工費的代工企業。“最近兩三個月,牛皮、羊皮等面料價格漲了30%,直接后果是手袋廠已經無利可圖。”一家廣東外貿手袋廠的老板黃女士對記者表示,她的手袋廠規模在近兩年一縮再縮,現在只剩了幾十號人,雖然訂單充足,但錢越賺越少。
服裝企業也是叫苦連天。進入9月,棉花與棉紗幾乎一天一個價,短短一個多月,上漲幅度已經超過60%。受棉花價格拉動,棉紗、坯布紡織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一家廣東服裝企業老板感嘆:“我做制衣三十年,還沒見過棉花價格瘋漲成這樣,現在每周布價都比上周貴一塊錢一米,整件服裝單價起碼上漲四五成,而訂單是前期就定下來的,客戶根本不肯提高單價,真是做得越多賠得越狠。”
后金融危機時代國外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的趨勢,也讓飽受“內憂”的中國企業“雪上加霜”。
根據中國2001年加入WTO(世貿組織)的協定,在加入后15年內,WTO成員有權決定是否給予中國以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2016年中國將自動獲得這一地位。{page_break}
至今,已有近百個WTO成員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歐盟和日本至今仍不承認。今年二季度以來,由于大規模刺激政策到期或效應逐步減弱,美國、日本經濟復蘇明顯放緩,歐洲經濟復蘇后續增長乏力。在此背景下,美歐日等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自顧傾向強化,貿易保護主義升溫。近一階段,中國遭遇的貿易摩擦從紡織、輕工等低附加值產業向新能源、電子信息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蔓延,從具體產品層面向產業政策、匯率制度等宏觀層面延伸的態勢更加明顯。
作為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最多的國家,美國僅今年10月上半月就發起了24起對華貿易救濟和相關案件。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我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使很多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而對于今后貿易保護主義的走勢。而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預測:“明年很可能出現針對中國的貿易戰和貨幣戰。”殷醒民似乎更悲觀,他對《新民周刊》表示,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而我國政府在這方面又難以有所作為去改善外貿中小企業的國際大環境。
求人不如求己
如今看來,對于中小外貿企業,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以及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加劇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長期趨勢,企業“自謀出路”那是必需的。
一方面,殷醒民建議我國中小外貿企業可以開拓更多新的市場。
如金先生的木材公司已經開始調整市場戰略,減少海外銷售份額,同時向國內市場投放產品。“國內是塊很大的市場,機會很多,高端產品走得非常不錯,而且價格上更有優勢。”金先生說。實際上,在不斷加劇的人民幣升值壓力下,出口轉內銷已成為一批出口型企業化解升值壓力的新選擇。
當然,中小外貿企業在信息獲取方面也要“與國際接軌”。外貿資訊行業起源于19世紀的美國,在國外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國內的現代外貿資訊業真正開始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當時,國家提出了以外貿拉動內需的口號,對外貿的扶持力度加大的同時催生了很多外貿公司,伴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大量企業都參與到“全球大市場”的競爭中。而信息的相對閉塞,引發了諸多問題:市場在哪里?客戶在哪里?價格如何?競爭對手如何?在全球競爭市場中,國際買家對于中國企業的行為了如指掌,中國企業卻無法獲悉國際買家和競爭對手的相關信息,處境極為被動。
殷醒民表示,我國的外貿開發方式從第一代的展會、第二代的B2B電子商務到第三代的搜索引擎關鍵詞投放,都面臨著供采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而敦煌網、易唐網、蘭亭集勢、米蘭網、四海商舟、特易資訊“外貿資訊寶”等外貿B2C或B2B平臺解決了這一問題。“遺憾的是,電子外貿資訊產品在我國已經有很多,對外貿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有所幫助,但這些產品都不是實時在線的,未必能第一時間讓外貿企業獲取所需的最新信息。”
另一方面,中小外貿企業必須主動改變產品結構。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學院院長趙忠秀認為,如果我國加工貿易占對外貿易的比重能從目前的50%,在“十二五”期間降至略高于40%的水平,就有利于優化我國企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他說,我國外貿數量和規模發展較快,質量和效益提高較慢,大量工業制成品出口技術含量偏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產品少。況且隨著中國外貿高速發展,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要素的約束越來越突出。雖然寒風凜冽,外貿企業還是應該加大研發力度,創新自主品牌,努力完成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