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管住嘴巴才是根本
成功人士,不僅僅是明智的管理者,同時還擁有著驚人的口才。所謂言多必失,不無道理。
案例: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jié)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分析:
這個故事非常令人深思,我認為很妙,妙就妙在它能讓人從兩面受益。牧師講了很多,主題自然是募捐,但作為動員會是否需要講那么多話嗎?牧師可能認為大家知識水平有限,還是多講些吧,但層次高一些的聽眾就會不高興,如馬克-吐溫就是其中一個,再一個是大家都知道募捐的重要性,因此,在此話題演講時,應言簡意賅,不宜長篇大論。正如今年我國爆發(fā)的“汶川大地震”一樣,不需要領(lǐng)導坐在臺上講話,大家會去主動捐的,只要有“行動”和“點到為止”的語言即可。不是嗎?我們至今未見到哪一個中央高層口若懸河,僅是畫龍點睛而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育孩子更是如此,若你一直口中不停地告訴孩子在校一定要認真學習,聽老師的話,孩子當著你的面是記下來了,點頭答應了,但幾周過去了,你從老師那里聽到了關(guān)于孩子的信息,反映你的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你可能怒火沖起,要去找孩子問個究竟,為什么我同你講的話你不聽呢?其實這里就是一個“聽但沒聽見“的問題,孩子的“杯子”已盛滿了水,再裝不進了多余的水,若你不將他的這個杯子“傾空,”是沒可能將你的水—“話”倒進去的,因此,不是他沒聽,是沒聽見;你不是沒講,而是太多了。因為,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杯子,當杯子不滿時,他可能會樂于聽你的“諄諄教誨。”這就是為什么對方對你講的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的原因,反之就是如馬克。吐溫一樣拒絕捐款不說,還要從盤中拿走兩元錢。
在職埸上,不管你作為上司還是下屬角色,你一定遇到過馬克-吐溫所遇到的情景,可能表現(xiàn)形式會有所不同,但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只有善于總結(jié)了,才會吸取教訓。否則,人云亦云,人家講的對的,是一定要聽的,對你有益的,是一定要記下的,不要因為聽而失去了眾多發(fā)展機會。我曾參加過一次這樣的會議:大家在開會前得到通知,會議時間為1小時,因而與會者做好了準備,隨著會議的進行,會議主持人本來要討論七個問題,但1小時過去了,第一個問題討論還未結(jié)束,主持人的話題越扯越遠,會議的參與者暈頭轉(zhuǎn)向,好像坐在云端,4個小時過去了,還未完。參會者埋怨紛起,主持人委屈。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但因為這4小時,影響了多少的心理不說,會議成本也太大了吧。與會者都有如此的想法。因此,任何事情在開始醞釀階段,那很重要,“計劃”還是“計劃”,控制計劃的進度更重要。
在以上例子中,會議主持人與牧師一樣犯了沒“計劃”沒控制好的錯誤,當然,你要弄明白你講話的對象是誰?層次如何?會議的主題是什么?能用一句話講完的話,絕不多一個字,這種功夫是需要鍛煉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有心,我相信牧師的第二次演講一定會有進步,會議主持人也會控制好會議進度的。
下屬報告工作時也是如此,上司的時間是有限的,在與高手談事時,一定要事先準備充分,試講一下,在五分鐘講完你需要上司知道的事,超過五分鐘人的耐心就會被破壞;上司分配工作任務時,也不要重復來重復去, 講了兩個小時的話,下屬在前30分鐘就聽明白了,這說明什么問題?你講的效率跟不上聽的人的效率!
最后,希望能與各位朋友分享一句話:讓“說的話”少于“聽的話”,而“說的效率”卻百倍增長!

2、本網(wǎng)其他來源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quán)等問題需要與本網(wǎng)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nèi)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wǎng)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wǎng)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guān)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