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品牌謀求上市背后凸顯的行業發展問題
多個互聯網服裝品牌謀求上市 面臨庫存壓力等現實風險
最近多個從“開網店”起家的服裝品牌,紛紛流行起IPO并謀求沖擊資本市場。究竟誰將成為這個領域的“第一股”,目前還無定論。不過從各企業披露的信息看,存貨壓力仍是需要正視的一個問題。
多個互聯網服裝品牌謀求上市
繼此前韓都衣舍傳出“打算要在新三板掛牌”的消息以后,6月下旬以來,匯美(旗下品牌有茵曼、初語)和裂帛紛紛向證監會提交了IPO申請,目前多家從“開網店”起家的互聯網品牌正謀求登陸資本市場。
7月13日在證監會網站中查詢到匯美、裂帛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發布上市的招股說明書。其中,匯美預計發行股票不超過8000萬股,占發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公開發行不涉及股東公開發售股份;裂帛預計發行股票4100萬股,占發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公司股東公開發售股份不超過1000萬股。
這些服裝品牌因為從淘寶等網購平臺起家也被稱作“淘品牌”,目前電商平臺仍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裂帛就在招股說明書中指出“在淘寶平臺(包含天貓)、唯品會、京東商城等三大平臺過去三年的營業收入占公司主營收入的九成以上。”
中信建投投資顧問孫佳欣分析,互聯網服裝品牌爭相尋求沖刺創業板或新三板,主要有兩方面訴求:一是此前A股在這個領域是“空白”,各品牌都期望能借由上市成為資本市場上的“新明星”,產生類似快遞行業爭先上市的“明星效應”;二是目前在國內,企業如果不上市的話,融資渠道畢竟有限。對于互聯網這個非常“燒錢”的行業來說,早一天登陸資本市場就能盡快摘取現金果實。{page_break}
面臨庫存壓力等風險
隨著互聯網服裝品牌爭相進行資本運作,各方的財務數據和風險因素也被披露出來。
裂帛公布的經營指標顯示,2015年度實現營業收入5.46億元,相比2014和2013年度的5.79億元、6.88億元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下滑,利潤在2014年度還出現了負增長;匯美在2013-2015年報告期內“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3330.73萬元、3190.78萬元和1581.48萬元,也呈現下滑趨勢。
對于業績縮減的原因,以上企業給出了“新品牌快速孵化增加運營成本”、“優衣庫、ZARA等國際知名品牌入駐電商分流銷量”等不同理由。但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就是各品牌普遍提到的存貨風險。從披露的數據測算,裂帛和韓都衣舍截至去年末存貨占總資產比例都超過了三成、匯美連續三年存貨占資產比重則超過五成。
市場人士認為,市場競爭趨向激烈、經濟增長放緩削弱消費能力是造成互聯網女裝的庫存主因。同時服裝行業本來就要求新、求快,各大品牌就必須不斷開拓子品牌,反過來也會影響存貨的流通。
北京志起未來咨詢集團董事長李志起介紹,2000-2010年是網購高增長時期,各電商平臺上也誕生了大量的網店和服裝品牌。為了進一步占有份額和“押寶”潮流,大品牌必然通過先“并購再自創”的途徑來拓展子品牌,“庫存問題在服裝行業一直存在,即便是快周轉的互聯網品牌也會碰到。”{pagea_break}
轉身開實體店并不落伍
不管是互聯網品牌還是傳統品牌,庫存壓力在服裝行業依然存在。據同花順數據監測,32家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從2011至2015這五年內,存貨總額逐年上升,截至去年末已達到222.09億元。
陜西經典派商業地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林表示,服裝從設計、生產到發貨必然會經歷積壓的過程,互聯網服裝品牌相比傳統企業在流通上還是有優勢的,但死抱著單一渠道不放都容易走到經營的死胡同里去。
西安市民劉元告訴記者,雖然自己很多衣服是網購的,但有時間也會去逛實體服裝店。她說:“一些牌子線上線下同款同價,店里買和網上買其實差別不大,去店里最大的好處是能看材質和試穿。”
前述互聯網服裝品牌有的已在西安開了實體店面。朱林認為,逛街、買衣先試穿具有精神消費,僅通過互聯網是難以實現的。所以在保持線上份額的同時,線下實體店也并不落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