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來越透明 價差怎么能夠瞞得住
在7月、8月的股市大波動中,中國顧客的奢侈品購買欲望受到嚴重打擊,例如LV在中國的銷售就出現明顯下降。然而,在股市很好的那幾個月,一些高保值的奢侈品銷量明顯提升。事實上,擁有超強消費欲望的中國顧客仍然是行業“驕傲”,在全球行業銷售總額中占比31%,只是其中的80%都發生在海外。
在過去一年中數度走低的歐元、日元,以及最關鍵的,國內外奢侈品價差令顧客把中國門店視為陳列室,真正購買實物時則選擇海外渠道。“我們現在處在一個透明的世界,消費者們不笨,他們會旅行,會去到不同的國家尋找最好的價格。”英國時尚商業新聞網站BoF創始人Imran Amed對界面新聞說。
為挽回外流的消費者,Chanel率先在3月宣布平衡全球售價——調低中國市場價格,并對歐洲市場實行漲價。這枚威力十足的炸彈掃去了奢侈品全球價差鴻溝之上的堅固掩體,各大品牌也隨之開始站隊,由Tag Heuer、Dior、Cartier等組成的跟降派;以LV為首的不降派;還有例如Prada、Versace、Burberry這樣的猶豫派。
有關于短期利潤是否會受損,高明倒認為不一定:“品牌勢必讓掉自己的一部分利潤空間,才有可能讓國內外價格縮短距離或者一致。但如果最后能抬高銷量,實則總利潤是上去了,這其實是在動態變化的一本帳?!?/p>
不過,或許是由于奢侈品牌對于中國市場注入了過多的精力與期盼,致使其歐洲客源不斷流失。貝恩合伙人D’Arpizio在調研中觀察道:“(本土)消費者產生了被忽略的消極情緒,即便是有錢的歐美人也會想‘憑什么買同樣的商品我就應該多花錢?’”不斷走強的美元令情況雪上加霜,奧特萊斯折扣店成為歐美顧客的最終消費場所。
除了飛機、游輪、火車之外,另一個將世界徹底拉平的則是互聯網。
“電子商務姓‘商’,而不姓‘電’?!边@是LVMH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吳越在11月福布斯高端論壇上表達的觀點。“市場擁抱數字化,這是趨勢。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個行業已經從一個雜草叢生、魚目混珠的‘跳蚤市場’慢慢地在往健康趨勢發展。從盲求數量到追崇質量,這應該是電商的重要趨向?!?/p>
在今年的電商雙十一上,我們看到了很多新的高端時尚品牌,有Coach、Tommy Hilfiger、Rimowa在內的手袋、服飾、箱包品牌,還有Swarovski、Cartier、IWC等珠寶腕表品牌。天貓相關負責人告訴界面新聞,與以往慣于“端著”的姿態相比,這次中高端牌子積極了許多,促銷力度也大幅增加,有些甚至達到平臺封頂的五折折扣。
奢侈品牌把更多精力轉向線上幾乎已經是它們全球性的戰略方向,麥肯錫的一份最新報告認為,既然線上銷售已是大勢所趨,奢侈品牌發展電商要趁早。
于是,一度抗拒電商的Chanel,今年默默地在Net-a-porter上線了一組首飾;同為法國奢侈品牌的Céline以前也回絕過線上營銷,表示“試穿、感受衣服很重要”,如今也加入了在線賣包的品牌陣營。
奢侈品牌也許等來了它們認為的“成熟時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