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經濟學家批評政府對中國服裝的反傾銷
秘魯經濟學家伊萬·阿隆索在秘主流報紙《商報》發表文章,批評秘國家競爭和知識產權保護局(INDECOPI)對中國34個稅號的服裝產品采取反傾銷措施,其觀點如下:
近期INDECOPI發布的該案終裁報告并沒有完全反映其多達900頁的技術報告所涵蓋的全部信息。INDECOPI決定對中國向秘出口的襯衫、襪子、褲子、Polo衫、內衣5個類別下的34個稅則號的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因為上述產品“可能會對當地產業造成損害”。值得注意的是,該局并未使用“確定會造成損害”的說法。
報告稱,將有145家當地服裝企業遭受“可能的損害”。而這100多家企業與秘共計16000家的紡織企業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甚至不能被稱作“行業中的大部分企業”,其“2009年至2011年紡織品產量受到沖擊”的說法不具有代表性。就算他們有代表性,那么根據調查,這145家企業近年來服裝產量平均增長15%,當地市場銷量增長19%,雇員增加,工資上漲,哪里有“損害”?
INDECOPI或許會說,近年來國內市場發展很快,但是由于進口中國服裝價格低,因此秘國內生產商失去了應得的市場份額和利潤,而且庫存增加。以2007年為例,稱當年服裝企業的利潤率為15%,而2009年至2011年,中國服裝大舉進入秘魯市場,導致當地企業利潤跌至9%至10%之間。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利潤率低了,但是他們擴大了生產,雇傭了更多人手,說明利潤率是這些企業主所能接受的。
INDECOPI關于當地企業庫存增加了30%的論斷是有傾向性的,是想讓人理解為是不正當競爭造成了本國產品滯銷。但這種計算沒有把當地企業提高產量的因素考慮進去。2009年這些企業生產了1.51億件服裝產品,2011年達到了1.73億件,庫存與產量比率僅從13%提高到15%,這根本沒有傷害服裝業。
INDECOPI的基本論點是盡管秘魯市場增長了,但中國服裝使秘國內產業失去了市場份額。然而,市場發展是因為有人把它做大。秘進口商能用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擁有高效的銷售渠道,從而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這是很自然的。正是他們使秘服裝市場迅速發展。
總之,INDECOPI沒有證明中國服裝產品對國內服裝產量造成“損害”,而反傾銷措施肯定將導致大多數消費者所購買的服裝缺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