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消費乏力 中國外貿如何另尋出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日前發布的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今年歐元區經濟或收縮0.6%。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主要國家也將出現進、出口“雙降”,內部需求乏力之勢明顯。歐元區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受此影響,中國6月進、出口數據“雙降”。尋求新出路成為外貿企業首要解決的問題。
歐盟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5月歐元區出口環比下降2.3%,為連續第二個月劇降;進口下降2.2%。
繼中國單月貿易數據出現進、出口“雙降”局面后,其主要貿易伙伴歐洲重蹈覆轍。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數據反映出歐元區消費需求疲軟,復蘇道路漫長。這對將歐洲市場作為主要貿易伙伴的中國來說,將是利空。未來中國要想盡快擺脫進、出口“雙降”困局,還需另想辦法。
挑戰歐元區復蘇節奏
“歐元區進出口數據不僅反映出世界市場疲軟,也反映出該地區制造業和消費者需求不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經濟問題專家劉明禮指出。
劉明禮解釋稱,歐元區5月進口下降,反映了歐元區內部需求的乏力。債務危機爆發以來,歐元區失業人數增加,工資增長偏低,政府削減赤字打擊國內需求。歐元區經濟想要復蘇,提高出口是關鍵。但全球其他地方的經濟也疲軟,預計未來數月歐元區出口不可能顯著增加。
具體數據顯示,歐元區5月未經季節因素調整的貿易順差為152億歐元,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66億歐元,也高于4月的141億歐元。但劉明禮指出,貿易順差較去年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進口額出現下滑,并非出口得到改善,歐元區內需疲軟的情況并未改變。
歐洲經濟最穩健、規模最大的德國5月對歐盟以外地區的出口額較4月下滑了9%,降幅尤為顯著。劉明禮認為,這表明歐元區復蘇動力不足。
從市場角度分析,近期,“信心不足”大潮再次襲擊了歐洲幾個重要國家,包括標準普爾調低葡萄牙、意大利主權評級,惠譽下調法國和歐洲金融穩定機制評級;同時,意大利、葡萄牙相繼發生政治危機,希臘因大規模緊縮計劃又爆發了新一輪大罷工等。在此背景下,劉明禮判斷,籌建歐元區銀行業聯盟、推進銀行業資本重組等一系列歐洲經濟一體化措施的推進都將拖緩,歐元區復蘇之路仍面臨極大挑戰。
根據商業調查和已公布的經濟數據,多數分析師預計歐元區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再次下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調降了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將歐元區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由4月份的收縮0.3%擴大至收縮0.6%,將2014年增長預期下調0.1個百分點至0.9%。
中國外貿間接承壓
作為中國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市場復蘇過程緩慢對于目前外貿近況不佳的中國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6月份中國出口1743.2億美元,進口1471.9億美元,分別下降3.1%和0.7%。資料顯示,中國外貿上一次出現“雙降”還是在2012年1月。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研究員白明直言,歐洲市場需求疲軟是導致中國外貿出現上述表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白明強調,考慮到歐洲等外部市場需求改善的節奏中國無法控制,未來中國外貿要想盡快擺脫當下困局,還需要從自身想辦法。他建議從擴內需和市場多元化兩方面入手。
在白明看來,一方面,擁有龐大的內部消化市場是中國的巨大優勢,在外部需求嚴重不足的前提下,應該充分激活國內市場,為外貿企業“托底”;另一方面,應從貿易便利化、搭建中外經貿交流合作平臺、完善出口退稅制度等措施入手,鼓勵更多外貿企業開拓新興市場國家等新的外需市場進行補足。
此外,白明還指出,中國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在歐洲經濟復蘇疲軟期加大戰略性出口,即短期出口回報率不高,但可在未來占領產業先機的行業,比如汽車、機械類等。白明認為,中歐產業重合部分,都是中國企業可以考慮發展的對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