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訂單困局困擾中國紡服業
在東莞石碣新穎手袋廠車間內,31歲的湖南女工周祥坐在縫紉機旁,一手按壓著拉鏈一端,一拉一轉,兩寸長的拉鏈就被服服帖帖縫到化妝包的內里。一個巴掌大的化妝包在這里生產,被分解成50道工序:裁片、縫邊、粘合……進入工廠9年來,周祥做的只是其中一道:車拉鏈。
“一直車拉鏈才是最大的效率”,在手袋廠老板韓昌偉看來,讓工人不斷重復最簡單的,越做越快,就是效率。可是,轉身開拓國內市場后,每個手袋新款只需要生產幾百甚至幾十個,這個精明的老板犯難了:“該怎么安排我的生產線?”
與其一樣困惑的還有做水床墊的鄧平禮,他開始疲于應付挑剔的國內客戶:“一個客戶,一張水床墊”,這意味著客戶要求的尺寸、外觀、硬度等各項指標都各不相同,“這樣的訂單,再不可能放到原來的生產線上了”。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曾撰文描述,在互聯網的推助下,海量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浪潮已經到來。傳統傳統制造業固化下來的生產方式、設備、流程等都將面臨挑戰,一場靜悄悄的生產革命已經在企業的車間里進行。
新的訂單,不再是以前批量化的大規模生產,越來越呈現出“小批量、多品種、快翻新”的特征。
在互聯網的推助下,海量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浪潮已經到來。
供應鏈的嬗變
越來越多淘寶品牌成長起來后,都開始自己辦廠。而最終的選點,多是敲定東莞等產業鏈完善的珠三角一帶。在這場變革中,淘寶商成寶艷顯得積極又主動。2012年年底,呆在北京多年的成寶艷開始南下拓展,進入東莞開廠,目的只有一個:“掌控供應鏈”。
9年來,她創辦的米卡化妝鏡已是淘寶上的銷售冠軍。這個從網上起家的化妝鏡品牌沒有自己的生產線。成寶艷一直與珠三角一帶的廠商合作,將化妝鏡生產外包。
在創業前幾年,化妝鏡的銷量未拉升,米卡處于完全被動的局面。“別人的生產線一開,單款化妝鏡的采購量就是幾百面、上千面,可是我只有10面、5面的試單,量上去了,再加單生產”。很多傳統生廠商都不知道在龐大的生產線上怎么安排10面化妝鏡的生產,不愿意接單。成寶艷處處碰壁,最后談成的合作中,每一面化妝鏡的訂制價格都上浮了一兩成,有的甚至高達四成。
即使是現在,米卡一年的營業額已達幾千萬,但大部分款式仍難放開量產。成寶艷解釋,“淘寶族”的喜好迅速更新,為了滿足年輕消費者習慣,米卡需要備存的化妝鏡就有逾千款,不斷淘汰,在網店上銷售的就有200款左右。其它的則保留模具,下訂單就可以再生產。另外,每個月網店仍堅持以20款左右的速度推新。
外包出去的訂單
開拓內銷市場一年來,國內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給小工廠,新穎手袋廠里那條龐大的生產線開著,接的依舊是外貿單。
石碣新穎手袋廠老板韓昌偉已先感受到這股浪潮。2004年,他開辦了自己的手袋廠。以前逾千平方米的工廠總是很忙碌。從歐洲涌過來的訂單,最初是一個款式做幾千個,慢慢的是幾萬甚至幾十萬個。“工人翻來覆去地做,到后來,閉著眼睛都能做!”
2010年起,他開始覺得焦慮:外商每次下單大約是兩三千個,同樣的款式也很少再翻單。韓昌偉轉身開拓國內市場,創辦了自有品牌“依湖”。但折騰了一圈下來,他發現,最大的難題依舊沒解決:那條龐大的生產線該怎么安排?國內銷售未打開,一個款式的手袋最多只生產300到500個。為了摸清國內消費者的喜好,設計人員一個月就推出了五六個新款,每次只是“試單”,在網上小量銷售,就只要幾十個。“即使是這幾十個,顏色也還都不一樣,生產線怎么開?”
手袋廠里最資深的拉鏈工周祥也憂心。每次外商的新訂單到,要車新拉鏈,第一天她能車500條,第二天600條,第四天后,她能保持每天都車900條。但國內的訂單,第一天剛車完500條,還沒上手,就換新款式,又要車新拉鏈,“不斷換,我每天就只能車500條”。周祥憂心自己的收入,老板韓昌偉則憂心效率,“這樣算下來,工資漲了,每個工人的產出卻在減少”。
采購也難。生產一個手袋需要采購皮料、五金件、印花等,外商訂單大,大批量的原材料采購無疑更有議價優勢,成本可以壓得更低。采購得少,生產成本也被抬高,“沖壓五金件的生產商以前會免模費,采購的量少了都要求加收,一個就一兩千元!”
韓昌偉決定另辟生產線。可是,在自家的工廠里轉了一圈,上百個工人中都只是車拉鏈或裁片的“單打冠軍”,能獨立做出完整手袋的工人只有設計車間的工人,不過10來個。
“只能外包”。韓昌偉開始在東莞、廣州各地搜尋合作的小工廠,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挑選了10來個。在這些小工廠里,每個工人都能單獨做出一個完整的手袋。韓昌偉把所有的生產環節外包,只保留了生產線的頭尾兩端,產品設計和檢測。開拓內銷市場一年來,國內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給小工廠,新穎手袋廠里那條龐大的生產線開著,接的依舊是外貿單。
不過一年下來,最初合作的10來個小工廠只剩兩三家,“都是質量不過關。”新穎手袋廠專門辟出數百平方米的檢測間,堆積著合作工廠送來的貨,韓昌偉從其中一個大紙皮箱里抽出了一個橙色的女式手袋,拉鏈拉了一半,就再也拉不開了。“這樣的手袋,怎么賣給消費者?”
新的生產線
在改造后的新生產線里,公司生產的每一款產品都附帶一個“芯片”。檢測人員只需通過檢測設備讀入芯片,生產流程、各項指標都一目了然。
原有大規模、標準化、流水線式的生產體系正面臨改造,傳統制造業出路何在?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指出:出路在于生產端的柔性化改造。比如,在設備層面,能夠支撐大規模定制的技術設備。他舉例,由于互聯網對個性化需求的匯聚,能夠支撐柔性化生產的數控裁床、數碼印花、三維人體測量儀等已經在生產企業中加速普及。
位于東莞高盛科技園的愛瑪數控科技有限公司是這一理論的實例注解。在數百平方米的展覽館里,這家公司展示了符合曾鳴定義的新生產線:在生產線最前端的是一臺三維足部激光掃描儀。這一機器最早在德國、日本使用,2007年愛瑪就此進行了技術開發,推出自己的足部掃描儀:客戶只要將腳伸入一個四四方方的機器盒子里,有關這只腳的45項數據都被輸入電腦,具體到腳板的寬度、每一個腳趾和外踝骨中心部位的長度等。
這與舊有的生產方式大不相同:現有東莞的鞋廠里,一雙新鞋的設計定型后,都是人工排版:工人拿著尺子和筆,耗上半天,在一張大皮料上圈圈畫畫,再移交到裁床上用刀模切割。這意味著,16小塊牛皮組成的鞋面要制訂16個形狀不同的刀模。每次有新設計出來,如果廠商儲存的刀模中沒有需要的形狀,就得花兩三天訂制新刀模,一個刀模的花費為幾百到上千塊,或是圓圈、或是三角。
可是,運用這套高科技的成本也不低。以最前端的三維足部激光掃描儀為例,對外售價是30多萬。從2007年推廣到現在,愛瑪只在國內出售了5臺掃描儀,都是青島和廣州的品牌企業購買。
便于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數控機床,在東莞的應用也很少。一臺數控機床的價格從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可以廣泛運用于鞋類、皮具、箱包和軟體家具等各類生產中,但工作人員直言,跟他們訂購機器的都是國內有實力的大企業,比如在東莞為lv代工的大工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