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照亮”服裝行業尋獲新“出路”
很多服裝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已經經過了第一階段的嘗試,面臨著:業務需求快速增長與落后的信息系統之間的矛盾;多個系統之間缺乏有效集成的信息化孤島的痛苦;信息化建設優先步驟在不同業務部門的爭執;選擇先進成熟系統還是逐步定制開發,在業務和IT部門間難以達成共識;信息系統難以支撐決策分析;企業老總面對信息化項目立項報告難以決策的一籌莫展等。
遭遇“大庫存”質疑
市場中對服裝業的“大庫存”質疑主要來源于各大服裝公司2012年上半年的庫存數據增長。特別是國內6大運動品牌的庫存更是引起市場的關注。
2012上半年,李寧、安踏、361度、特步、匹克和動向這6家國內運動品牌的總庫存達37.21億元。
此外,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87家服裝公司庫存量732億元,其中有11家庫存超過10億元。而相比2010年,87家服裝紡織類公司累計庫存量501億元,2011年為699億元。2012年上半年,則是增加了33億元的庫存。
“服裝業高庫存主要原因是,我國宏觀經濟走勢低迷引起,以及經營商訂貨時的錯誤估計,他們普遍高估了市場的需求量。”中投顧問輕工業研究員熊曉坤向記者分析道。
據2012年廣交會的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成交下降15.5%,從大類商品訂單情況看,除家用紡織品訂單和男女裝同比為增長外,其他類別訂單量環比呈較大幅度下降。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信息溝通中斷成行業發展致命傷。據了解,中國大多數服裝企業的生產量主要由訂貨會來確定,其主要根據下游分銷商反饋的信息制定生產,而不是依據消費者提供市場信息,因此,企業對消費形勢的判斷往往過于樂觀,并且企業經常是提前半年至一年生產產品,產品產量遠遠大于市場實際消化量,從而導致庫存積壓。
信息化“照亮”品牌
服裝行業的特點決定了服裝企業的信息化絕不是單純的對軟件的應用問題,它還涉及到企業管理架構的調整、業務流程的重組等等方面。
一般來說,服裝企業在實現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要經歷幾個階段,首先是總部實現信息化管理,依次將物流、貨款、成本和面輔料等管起來,然后將信息網絡擴展到外地分公司和辦事處,通過分公司和辦事處將下屬各個銷售網點的業務數據采集上來,然后再將信息網絡進一步延伸到各主要直營店和加盟店,最后根據需要將所有店鋪納入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整個分銷網絡的信息化管理。
從總部的局部信息化到全國分銷網絡的全面信息化,除了企業需要不斷調整管理策略和培養一批信息化管理骨干外,對管理系統也是很大的考驗。現在服裝企業的管理系統開發與銷售都成為一個熱點,也給服裝企業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