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羊絨行業呈現的五點特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由一個產絨大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羊絨加工大國和制品出口大國。但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量存在,造成了加工能力的急劇膨脹,加劇了行業之間的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我國羊絨年產量由上世紀80年代初2800噸激增至9800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而加工能力比產量膨脹得更快。目前國內羊絨加工企業多達2600多家,但是這么多羊絨行業相關企業,能真正在國內被認知的卻寥寥無幾,更不要說走向國際舞臺。
就如今中國羊絨行業現狀,五聯合規劃總監拜龍先生具體分析了中國羊絨行業企業特征,并且為其未來的發展與規劃提出了方向。
首先,就行業內的國內外情況及企業本身的情況而言,現在國外,目前羊絨比較比較成功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國及日本,其實這三個國家有著共性和不共性的方面。譬如現在他們的共性就是把羊絨開始做平價銷售、網絡銷售;其次是用線下的平價銷售,日本的百貨商場有很多都與羊絨行業有直接的合作,做定制品牌。而這一板塊正是歐洲、美國和日本目前羊絨需求量比較大的板塊。
其次,目前羊絨品牌基本上在全世界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全系列全季節的男女產品,另一類是全季節的男女單品。全世界目前在歐洲、美國、日本就這兩種情況。要不然就往四季全年全系列產品發展、要不然就還是男女單品,但是一定要有四季的概念,不能單單重視秋冬季產品,春夏季產品很弱。比如Loro Piana(意大利高級品牌),都是系列的、四季的、男女的,而且時尚度很高,他除了重視原材料以外,對于后面的產品開發、成衣的生產及品牌的運營,都非常的重視。單品類品牌相比較就更多,比如法國的“艾瑞邦德”(Eric Bompard)在老佛爺百貨里面有賣的,做單品銷售,包括老佛爺百貨自己都推出平價的羊絨品牌。
再次,就是不管全系列全季節的男女產品,或是全季節的男女單品,國際同行使用的販賣的方式,都和中國現有的羊絨行業販賣方式不一樣。Loro Piana在意大利有幾千平米的展廳,凸顯出系列的、體驗的、四季的、高檔的、舒適的、優雅的特點,在他的概念里面不是羊絨的概念,而是品牌的概念。而單品的販賣,國外的販賣方式也跟我們的方式不一樣,國內的都是放幾個立模,上面放點東西,很凌亂,但是我們美其名曰,國內都是這樣的做法,國內老百姓就只能是接受這樣的販賣形式,這是很可笑的行為。說明羊絨行業在我們國內非常的低端。所以品牌的概念匱乏與產品單價難以提升就歸咎于此。
最后,就是中國的羊絨行業品牌意式差,以國外與國內的品牌做比較之后這一特征就會被清晰的放大。舉個例子,比如有50件羊絨衫,中國的貨品最起碼要有8家或10家的感覺是亂的,只是在單純的賣貨。中國的服裝產業已經從產品經濟(工廠供貨)、越過商品經濟(批發或者其他,屬于ODM/OEM),步入到服務經濟(有品牌,有很好的形象,很好的位置、服務、環境),如今更多的企業已經從服務經濟過渡到體驗經濟,就是文化經濟。產品只是里面的一個載體,今天如果還是賣羊絨,賣羊絨衫的概念給顧客的話,你的產品的品牌附加值永遠提升不了。為什么中國的鄂爾多斯的原材料只能賣1000多、2000多,而Loro Piana能賣1萬-2萬,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這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構建了整個品牌的統一的識別,統一的印象,統一的價值,所以,目前羊絨行業在國內外的對比,國外不管是系列的還是單品類的,他們的風格是一致的,只要做品牌,一定是一家的貨,不能將風格凌亂的貨品組合到一起進行簡單的兜售。
另外,還要強調一點——產品的定位是很重要的,因為定位不僅是對于產品的風格,每一個單款需要有一個連貫性以外,還要穿過店鋪,穿過畫冊,穿過包裝、門把手,穿過推廣、陳列,穿在一起,形成一條連貫的產品風格鏈,拎起來之后,沒有突兀感,所以它是一種文化的貫穿,而不是只是一盤貨。所以產品的、品牌的、文化的統一性,需要有準確的定位。我們絕對不是單講產品,所以說產品開發,不是拘泥于產品里面,而是要拉寬,要建立一個商業模型的概念。
中國的羊絨行業,要擺脫低價競爭,重塑品牌形象確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期望通過以上五聯合規劃總監拜龍先生這幾點建議與經驗分享,為中國的羊絨行業企業家擴寬一下思路,在不斷學習國外同行的商業模型操作基礎上,發展出一套屬于中國自己的羊絨行業品牌商業模型,盡早樹立起中國的羊絨行業標桿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