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雙十二”大促被指三宗罪
在24小時內實現銷售33.6個億的“雙十一”淘寶商城大促之后僅僅一個月,淘寶網再次推出“雙十二”大促。年末消費旺季,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的促銷,本是備受消費者歡迎的活動,然而技術故障頻發、特價商品“躲貓貓”、虛構原價等“坑爹”行為,卻使不少消費者感慨“網購有風險,下單需謹慎”。
背景淘寶大促盛宴,背后卻是一地雞毛
盡管此前“雙十一”已經上演了一場“網購嘉年華”,但這并沒有影響“雙十二”大促的繼續火熱。據淘寶網官方微博數據,12日當日,淘寶網成交額達到43.8億元。網購的盛宴背后,卻是一地雞毛:技術故障頻發、特價商品“躲貓貓”、虛構原價等讓消費者如鯁在喉。
第一宗罪:技術故障頻發,購物體驗不佳。12日凌晨大促開始的頭幾個小時里,不少消費者反映當時網絡“非常擁堵”,平時只需幾秒鐘打開的網頁要等待好幾分鐘才能顯示,經常出現“網頁錯誤”的界面。
第二宗罪:特價商品“躲貓貓”。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上海白領王舒告訴記者,她在11日看中了某服裝旗艦店一款承諾將成為“對折包郵”商品的大衣,計劃在12日凌晨拍下來,“熬到12點刷新后,在網店里一下子就找不到這件衣服了,13日一早又去看了一下,發現這款大衣又神秘地以原價出現了。”
第三宗罪:虛構原價。“某網店宣稱一款金縷梅玫瑰水打4折銷售,我仔細查看成交價格記錄后,發現大促前這款產品的成交價格是75元,但在12日當天所謂的‘四折價’還要65.03元,根本就是虛標原價,欺騙消費者。”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張璐告訴記者。
分析網購遇到不法商家,消費者很難維權
專家指出,網購大促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利用了消費者的期望,而消費者“逢促必買”的心態也往往給不法商家帶來鉆空子的機會,網絡實名制遲遲未能推行、網絡交易的異地性與監管的屬地性矛盾等都使消費者的維權之路頗為難行。
中消協公告顯示,根據各級消協組織統計匯總,2011年第三季度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50022件。其中,互聯網類投訴5674件,投訴量排名居第七位,比去年同期增加252件。
復旦大學教授顧曉鳴認為,網購過程中,從購買商品到最終收到實物需要一個較長的流程,這里面的時間差就增加了網購的不確定性。而在大促的時候,消費者購買商品時,往往是以自己對產品的期望下單,而不是通過實際商品的試用和操作之后的綜合評價下單,中間存在現實與期望值間的落差。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分析師方盈芝認為,在沒有全面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情況下,購物平臺很多時候難以追溯到個體商家,導致部分商家打“擦邊球”不當得利。
建議擺脫“低價期待”,轉向“質優競爭”
原本應該為消費者帶來實惠的大促成了讓不少消費者后悔的“坑爹門”,有關專家分析,這是電子商務發展尚不完善的一種集中體現,除了要求相關責任方進一步加強自律和監管,消費者也應建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徹底擺脫“低價期待”,才能推動電子商務脫離“低價競爭”的低水平陷阱,走上“質優競爭”的良性發展路徑。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顧駿認為,除非消費者擺脫“低價期待”,否則電子商務的競爭將永遠圍繞低價,這也很難提升質量。“一分價錢一分貨”,消費者不應對價廉的網絡購物平臺抱有過高的物美期望。即便是實體交易也會碰到誠信問題,而電子商務還由于其虛擬性和跨地域交易等特征,更容易出現質量和誠信問題。
專家同時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避免不誠信企業利用消費旺季鉆空子,通過優勝劣汰,促進電子商務平臺和網店的良性競爭,引導業態從“低價競爭”轉向“質優競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