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使中國紡織業全方位受益
加入WTO,對于中國紡織工業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入世十年,挑戰最為嚴峻。
2001年,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美國就開始限制中國紡織品進入;2003年,第一起對華特保案針對242段的紡織產品展開;2005年,配額全面取消后,歐美國家又簽署中歐、中美備忘錄延長部分紡織品數量限制時間;2007年后,我國真正進入自由貿易階段,應對貿易摩擦漸成常態。
中國紡織工業在十年里學會了應對和自我提升,獲得了鍛煉和成長,這是加入WTO帶來的寶貴財富。
剛剛加入WTO時,中國政府機構應對“兩反一保”的組織還不健全,商務部的公平貿易、反壟斷、反傾銷調查等職能部門尚未設立。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現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的國際貿易辦公室也是在那時剛剛成立。隨著貿易摩擦的頻繁出現,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中國政府組織力量,在各部委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積極斡旋和溝通下,逐漸掌握了美、歐等“對手”的國情與行業環境,乃至他們的文化、習慣,制定了正確的策略,以靈活的方式予以應對,最終為中國紡織品進軍國際市場掃除了一部分障礙。同時,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不斷完善,一批人才也成長了起來,行業協會則開始每年舉辦應對貿易保護的培訓班,應對貿易摩擦開始正常化。
同時,在應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一次次談判中,中國學會了策略應對。2004年,針對特保案的談判失敗,原因在于中國堅持WTO的取消數量限制原則而不肯讓步。2005年,在國務院總理親自過問下,我們提出了“分化歐美”與“讓一小步”的策略,將一部分產品數量限制延長兩年,終于與歐盟、美國達成一致意見,簽署了備忘錄。此后證明,中國產品在這兩個市場的占有率并沒有因此受到明顯影響。這再一次提醒我們:外交也好,貿易也好,本身都是要照顧雙方的利益,靈活一點表明我們更成熟了。
在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紡織工業經歷了大幅度的行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全方位的進步。在這十年里,前五年最突出的表現是家紡產品所占比重大大提高,后五年則將產業用紡織品列為重點,盡管目前產業用紡織品的比例不算高,但份額一直在增長,且已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整個行業的技術裝備在升級換代,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說明國際化的確給我國紡織產業帶來了深刻影響。
從紡織產業的規模增長潛力看,21世紀屬于中國。因此,未來的發展我們應該強調的不再是擴大規模,而是提高質量,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優化我國紡織工業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更強的實力參與到新時代的國際競爭中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