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缺口或被夸大 棉價后市漲升空間不大
進入6月中旬,國內棉花現貨、鄭棉期貨和商品棉電子撮合的價格連續高位補漲引起用棉企業、國家有關部門和投機資金的關注,鄭期CF1009和MA1009這一輪反彈的高點分別觸及18150元/噸和18170元/噸,距年度高點均只有一步之遙,但總體來看,鄭棉期貨的表現要比商品棉電子撮合理性很多。截至6月17日,內地二、三級棉的報價集中在18500-18800元/噸和18200-18500元/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二、三級棉的內地倉庫提貨價在18900-19100元/噸、18500-18800元/噸,二級與三級棉的差價普遍縮小至100-200元/噸,而且目前棉花市場上新疆棉的流通量減少,部分兵團棉報價要么"有價無市",要么"有價無貨"。
與6月份國內期現貨市場同向上漲表現不同,ICE仍未擺脫大宗農產品持續弱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近月合約仍在80美分附近做"鐘擺"運動,而隨著6、7月份澳大利亞、巴基斯坦新棉陸續加工上市,國際棉價的大漲行情受到多方質疑。
據筆者了解,5、6月份中國各主港保稅區外棉的通關量大幅增加,中國用棉企業和貿易商的進口熱情高漲,主要原因,一是5月份有關部門增發的80萬噸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逐漸落實到位,從配棉的角度看,新疆棉和外棉成為短期消費主體,地產棉的供應則被忽略;二是外棉的價格優勢6月份非常突出,棉紡廠抓緊時間補充原料庫存,如6月17日美棉E/MOT SM和/MOT M的報價集中在97.50-97.60美分/磅、95.60-95.70美分/磅,滑準關稅下的港口凈重提貨價分別為17630-17650元/噸、17250-17300元/噸,較國內同級別新疆棉低1200-1400元/噸;三是隨國內現貨和電子盤再現漲勢,囤棉企業惜售情緒比較高,很多棉企都"壓著賣",計劃7月份才集中出貨,三級棉的銷售預期普遍在19000元/噸以上,棉紡廠被迫采購高等級外棉。{page_break}
據了解,目前幾大國際棉商手中的現貨存量都非常少,有的棉商5月中旬就開始放假,因此目前保稅區的棉花貨權大多屬于國內棉花貿易商和代理企業,報價也以人民幣為主。
近日關于國家將出臺拋售60萬噸國儲棉和增發100萬噸(首批70萬噸)棉花進口配額的消息不脛而走,用棉企業普遍表示希望調控措施盡快落實,使企業及時補充高等級棉花資源,為8、9月份"青黃不接期"做儲備。據筆者調查,目前相當一部分10萬錠以上的棉紡廠棉花庫存基本能堅持到8月底或9月中旬(新疆未運出棉花和未到港的進口棉包括在內),因此實際棉花需求缺口在30-45天,按5、6月份的單月消費量來看,缺口在80萬-120萬噸,因此60萬噸國儲棉再加上70萬噸滑準關稅棉花進口配額,基本可以填平棉花供應缺口,而且由于拋儲的棉花以2008/2009年度收儲的新疆棉為主,棉花品級和指標完全可以滿足用棉企業的紡紗需求,因此及時拋儲,穩定棉花供需局面可謂"水到渠成"。
業內普遍認為若再增發70萬噸棉花進口配額國際市場將無棉花可供中國企業進口,筆者倒不這么認為,簡單從供需角度來看,至6月中旬,國際市場美棉、澳棉、西非棉、中亞棉及其他棉花主產地至少還有180萬-200萬噸棉花可供流通,印度棉出口近日再次解禁,而且7月份開始總產250萬噸以上的巴基斯坦的棉花將陸續加工上市。某國際大棉商表示,不要妄猜全球還有多少棉花,只要價格漲至100美分/磅以上,棉農合作組織和其他棉企都將有棉花賣給國際棉商,滿足中國進口70萬噸問題不大,關鍵看價格。
針對棉價持續上漲,棉花企業囤棉炒作,中游棉紡織企業擔心7、8月份棉價出現大幅波動,進而影響到前期訂單的執行和利潤。從對河南、湖北、山東、河北四省的近100家棉紡織企業調查來看,目前三級棉的綜合采購成本在14000-16000元/噸(到廠),只有少部分棉紡廠的紡紗用棉成本在17000-18000元/噸,棉紡廠的實際利潤要高于業內預期,如據筆者統計,分別按當時棉價計算,2009年9月份三級棉同C32棉紗的差價為5300-5500元/噸,但今年6月中旬,二者間的差價已達到8000-9000元/噸,若實際棉花采購成本低于16000元/噸,則二者間的差價達到11500元/噸以上,棉紡廠工人工資上漲、運輸成本增加、財務費用上升均可消化,一些紡紗的凈利潤達到近十年高點,棉紗銷售形勢仍"高溫不退",大多訂單是100%預付款,因此紡企采購棉花鮮有賒欠,有的也采取全款預訂。而一些中小棉紡廠卻深受棉價上漲拖累,由于資金不足、采購能力有限、銷售回款緩慢,小廠一方面采購棉花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只能隨行就市使用高價棉,抵御棉價波動風險的能力大幅下降。
總的來看,大部分棉紡廠短期并不希望棉花價格有較大的波動,而是以平穩為主。其一,棉價下跌將推翻整個產業鏈的"多米諾骨牌",棉紗跌幅必將超過棉花,紡紗利潤重新分配,下游織造、服裝廠的產銷壓力將平行上移,棉紡廠、棉企的壓力陡增;其二,一些棉花等原料庫存在2-3個月甚至更長的棉紡廠擔心棉價下跌,原料大幅貶值,若棉價跌幅過大,原料在倉庫中就已出現虧損,企業將受到紡紗降價、原料下滑雙重打擊;其三,部分企業資金主要通過棉紗、坯布或棉花在銀行抵押獲得貸款,一旦產品和原料價格下滑,企業獲得貸款的支持力度將下降,而且一旦降幅較大,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或將提前回收貸款。而一些棉花庫存僅15-20天的棉紡企業則希望棉價短期有調整,一方面降低棉花企業的"捂棉惜售"情緒,社會流通量上升;另一方面降低原料成本壓力,企業敢于積極接內、外銷訂單。
據了解,近日山東某大型棉紡織企業從河北、山東、河南等主產棉區大量收購三、四、五級棉花,而且全部是廠家提貨,100%現款,但效果并不明顯,囤棉企業大多"不買賬",出手的也多是四、五級皮棉。而浙江幾家大型棉紡廠則表現比較平穩,在4-6月份及時補充了棉花庫存,大多能堅持到9、10月份,企業采購人員表示,目前企業并不缺棉花,報價主要參照港口外棉的凈重價格,10-12月份新棉集中上市才是備貨的時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