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店:左“超市派” 右“高街派”
嬰童專業店的賣場硬件和軟件設計,按其管理者主導的思路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向左的“超市派”和向右的“高街派”。前者重視功能性和價格形象,后者重視體驗性和生活聯想。
高街(High Street)是指一個城市中最主要的商業街,但高街派的零售商卻并非指那些高端(High End)的店鋪,而是指那些借用綜合、高端元素來促進精品向平民普及的專業店、百貨店。
比如說ZARA,盡管只是一個平價專業店,但它一定要選擇最好(甚至是頂級)的商業街,并采取如同大牌一般的櫥窗和賣場展陳設計。
這是給顧客一種激勵和信心:讓你在高街體驗中享受不高的價格和不賴的品質?;谠袐胪a品快速更新、日常應用而又追求風格和品質的特性,因此,一般采用高街派店鋪的設計。
超市這種業態,從源流上晚于高街上的百貨店。百貨店是19世紀后期,將塵土飛揚的商街上的各類小店集中自同一屋檐下的產物,本身就帶有升級購物體驗的追求;超市是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為適應人們購買力而去掉賣場內一切浮華設計和多余服務(甚至包括柜臺服務),以保證通過低價格刺激高周轉來盈利的模式。經典的超市派賣場風格是簡練、通暢、豐富、實用,會用貨賣堆山刺激顧客,也會用工業化灰藍色調裝飾收銀臺——它代表這是一個竭力幫你省錢的賣場。
無論高街派還是超市派,都會追求商品的周轉率(毛利率主要看對供應鏈的掌控程度),在這一點上它們殊途同歸。同時,兩者也在歷史中不斷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在中國,由于高街派的一些基因并不發達,又加上資源限制,因此超市派占據各類專業店的主流。我們可以用一些圖片來做一分析。
地板光滑如鏡?錯!
嬰童店的地板色彩,白不如黃(淺黃),黃不如彩,彩色地板圖案是引導顧客購物的最佳表現。
有些嬰童店在中國不得不接受購物中心預設的光亮、白凈的地板,這種地板設計有什么問題?
沒有考慮購物者的介入和場景感受。
高街派的設計,總是希望有更多中童、小童前來瀏覽體驗,盡管光面地板也防滑,家長還是基于心理上的安全考慮會時時照顧,這就降低了父母挑選的機會。而選擇淺黃或木地板是為了創造如同家居的溫暖體驗,幫助顧客通過聯想溫馨場景而延長駐足、提升購買。
我曾看到一個兒童糖果店用馬賽克在地面鋪花,效果也很不錯,父母也愿意讓兒童自己提著購物籃到處晃悠。
天花板省錢?錯!
燈光在嬰童賣場亦非常關鍵。Mothercare英國賣場的燈光設計講究4C:COMFORTABLE舒適感、CONVENIENCE便利性、CONTEMPERARY時代感、COST成本。要想讓顧客在賣場中面對商品浮想聯翩,必然要創造如同家庭生活場景般舒適的光環境,這時賣場照度、色溫的設計就很重要,一個感覺陰郁、慘白的賣場是無法給顧客好的體驗的。
對于臨街店鋪來說,燈光還有很大的一個功用:招徠顧客——試想在南方雨季陰郁或北方冬季枯灰的環境中,賣場呈現淡淡的如同家庭童屋或餐廳般的暖光環境,是多么的誘人?
基于時代感和成本的雙重考慮,有些服裝店將天花板做成黑色。暗色的天花板在全球的嬰童店并不多見,但我在中國的一些嬰童店照片中卻可以看到。賣場風格必須和品牌風格配合在一起,那些主打小眾的服裝可以專攻某種沉郁的都市風格,但對于嬰童賣場卻不能含有任何壓抑的成分。尤其當地板色彩變為淺黃或彩紋之后,更要注意天花板的整潔和高遠之感。
貨架如列陣?錯!
像上圖這個賣場,除了天花板外,其顧客從主通道進入貨架區的這個區間的安排也過于直接。嬰童店某類商品貨架區前,迎向主動線的地方,盡量要設計一些“前出”,它們可能是一個亮點商品的特別陳列,可能是一組生活場景的商品集合,也可能是簡單的幾個皮質軟凳。它們主要就是兩個功能:對客流形成潛在的阻礙,促使顧客進入通往某區的副通道或貨架間通道;更重要的是,讓顧客在這里的節奏稍微緩和,并能再度聚焦精神,認真注目于這個區的商品。
超市中單純到枯燥的貨架陳列,對于每天來此的顧客沒有影響:因為都是生活必需品,他們已熟悉自己要的商品在哪里。但是,高街派的店鋪卻非常擔憂枯燥而平淡的貨架陳列。因為,除非采取特別低價的策略(例如比一般百貨店嬰童區商品便宜40%以上),否則很難讓顧客積極逛遍整個賣場,這時就要依靠一些展陳策略來引導顧客的行為,使他們逐漸熟悉賣場的一些商品亮點。
“前出”的設計,其實參照不同品類的特點最好,比如靠近玩具區的銜接位置就最好擺一些可愛的、低矮的小桌椅,讓孩子能夠“賴”在這里不走;如果空間不夠,哪怕在端架旁擺放一些手寫板,讓孩子隨便涂兩筆也好。
有些店鋪為某個商品區設置了異形貨架做前出,但我最怕下面這種情況:前出位置的環形島架上,竟也和貨架一樣陳列整齊的商品。這是極大的浪費!從體驗的設計角度,這個島架其實應該創造另一種魅力的、柔性的陳列才好,如能和促銷商品統一是最好的,哪怕從廠家要到(甚至私人家里借到)一些極富特色的大玩具、大照片和小裝飾品就好。
寶寶照片夠大了?錯!
說到照片,應該說,在嬰童店里的寶寶照片已經是標配。但下圖中卻是一個普遍的問題:照片太小了。
寶寶照片是一個錘子,它在賣場里隨時在敲打顧客的心,提醒他們要將自己的孩子養育成理想的模樣。產品包裝上的寶寶圖片是小錘子,貨架信息卡和促銷單頁上的寶寶圖片是中錘子,而賣場氛圍里貼墻或包柱的寶寶圖片就是大錘子。
大錘子一定要足夠大,那么多大合適呢?圖像人物的頭部直徑應該以“米”來衡量,就是做到站在3個貨架長的距離外還能體會到震撼感才好。
硬件軟件到位了?錯!
如果你實在沒有條件改變賣場的各種軟硬件條件,就要從每日每品的改進中去獲得生意的增長。
零售額是由各個部類、各個貨架、各個單品銷售額堆成的總值,必須要有至少600~800種單品是需要特別、持續的思考的。
比如,童車到底怎么推介?
我曾在一個嬰童店里看到有獨立的斜坡和臺階,很粗糙,這就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單品推介裝置:它用來讓現場的父母親手體驗一個推車的穩定性和輕便性。說到底,它就只有一些磚石而已,但卻是和顧客關心的商品特性緊密連接。
對于店鋪管理者而言,其實選擇哪種模式或對應的流派并不重要。但在Hardware(硬件)和Software(軟件)之外,其實還有一種Heartware(心件),這或許是最重要的元素。
導購說:“這個牌子比美的的更好,功能和質量差不多,但是價格很實惠,并且保修期更長,你有任何質量問題,一個月內我馬上給你換新!”——這就是行業品牌的靈活性,巨頭們稍微反應慢點,就會成為他們賣貨的靶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