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將死賣場撤出的妙招
越來越多的賣場倒閉,殃及越來越多的供應商,現代渠道的神話徹底破滅了。現在的供應商猶如驚弓之鳥,坊間有任何關于賣場資金流的傳言,都要緊張上一番。
而從過往的案例來看,轟然倒地或人間蒸發的賣場,之前早就有了“將死”的種種跡象。供應商若進退得當,就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將死”的征兆
“將死”的賣場有以下幾個特點:
1.聚不起人氣,銷售抬不起頭。人氣差,沒有量,供應商能躲就躲,能逃就逃,于是更沒有人氣,量更少,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2.到處跑馬圈地,門店開了很多,但40%以上處于虧損狀態,供應商一聽要開新店就跑。一小部分保本,一小部分賺點錢,大部分無法正常運營,這樣的賣場不搞些貓膩,怎么活得下去?
3.賣場中層頻繁變動,無法開展和保證日常運營,讓供應商很難適應。自己的骨干都沒有信心,怎么讓供應商有信心?
4.總愛找出各種理由拖欠供應商貨款,其實質是賣場資金流出了大問題。
5.員工工資發不出,員工沒有安全感。任何企業存在這個問題,都可能意味著這個企業已到了生死關頭。
6.高層涉法,危及賣場信用。很多企業在短時間內消失,直接原因就是其高層涉嫌違反國家法律,供應商不可不防。
供應商患得患失
很多供應商都能夠認識到什么樣的賣場是有問題的,但他們卻無法把握這種賣場還能挺多久。
一個“將死”的賣場不可能在一兩天內從市場上消失,長時間的掙扎和折騰是免不了的,直到沒有任何希望才咽氣。這些“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余威尚在,仍會給供應商造成壓力,迫使供應商不敢輕舉妄動。而供應商也存在很多顧慮:
1.從賣場撤出后,貨和款怎么算清楚?很多供應商都吃了這個大虧,不敢輕易撤出,就怕到時無處要錢。
2.從賣場撤出后,賣場會不會竄貨,給供應商的其他市場帶來威脅?這是賣場慣用的一個威脅策略。
3.從賣場撤出后,會不會對供應商的下游市場帶來影響?比如,賣場要求處于供應商下游市場的分支門店對其清場,以此要挾。
4.停止合作后,供應商就少了個合作伙伴,會不會削弱自己的力量?在和其他賣場談判時,自己沒有底氣,更加被動,生存空間更小。
問題沒那么可怕
供應商的顧慮是有道理的,但只要供應商能夠正確應對這些威脅,問題也就沒有那么可怕。
1.貨和款怎么算清楚?
繼續向“將死”的賣場委曲求全,回款時日遙遙無期,等到賣場關門了,供應商只怕是兩頭落空。不如在其關門前積極索要,要不到就動用法律,掌握主動。
賣場關張前總想掙扎一下,不想有太多的負面宣傳,只要法律手段到位,基本沒有太大的困難。
2.竄貨?
極有可能,而且報復性很強。但對供應商來說,這只是一個很短暫的沖擊。因為賣場通過竄貨沖擊市場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解決物流配送問題。拿到貨源對賣場來說輕而易舉,但物流配送卻是個大難題。何況賣場各個區域基本都是自銷自采,跨區竄貨會大大增加運營成本。
第二,竄貨后的價格必須比當地的價格低,才能達到沖擊市場的目的。這對賣場很不劃算,對供應商反而是個好事,可以低價收購。
第三,賣場還必須平衡竄貨方供應商的利益。
所以,竄貨報復的可行性并不是很大。
3.下游門店對供應商清場?
停止銷售確實給供應商帶來很大的損失,有些省級供應商對這些“將死”賣場一再容忍,就是看到其在下游區域帶來的量。
但省級供應商卻忽略了其下游代理商的實力。
通常一個二級區域的代理商,其代理的同類產品的品牌大多是3個以上,甚至更多,有的甚至壟斷整個區域市場。如果賣場停止銷售一個品牌,有可能激怒這些代理商撤掉所有柜臺,對賣場反倒是致命一擊。所以,賣場有可能讓下游門店對省級供應商的品牌清場,但絕對不會擴大范圍。
4.減少談判條碼,無法用賣場相互制約?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不在于是誰來牽制誰。供應商應從自身出發,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這才是惟一的出路。
在“將死”的賣場面前患得患失,最后只能是得不償失,畢竟長痛不如短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