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充蠶桑業的“一條龍”產業
在馮啟銀家,蠶房通過先建后補的方式煥然一新了,原本是“臨時搭建”,變成了“新型蠶房”。不僅重新用水泥砌了地面,還新砌了泥水墻,原本密不透風的墻上也開了兩門通風透光的窗戶,“面積比原來大,養得下兩張紙了,通風透亮里面干凈得很。”馮啟銀說,“蠶業合作社和綺香紗公司的技術人員都定期到屋頭來指導養蠶、防病的好技術。”
馮啟銀扳著手指,今年養的兩張紙,衛生、技術條件都有保障,四季蠶養下來就能有個300來公斤繭,按照跟西充縣綺香紗公司簽訂的保護價收購合同,今年行情好,1公斤能賣個20來塊錢,這樣光是養蠶這塊就能凈入六七千元。
“他們幫我新修了單獨的豬圈、蠶房,現在能夠養一張半蠶紙了。”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馮淑華家的身上。在她家水泥青瓦的新蠶房里,筆者看到一張三層高的蠶臺上,嫩白飽滿的蠶寶寶們正癱在蠶床上自由而愜意地啃噬著肥美的大片桑葉,發出陣陣的沙沙聲,這一切都讓馮淑華的臉上寫滿希望。
在養蠶大戶馮義和家兩層貼滿瓷磚的“洋樓”外,并沒發現蠶房所在。馮義和笑著推開一扇防盜門,露出兩排干凈整齊的三層蠶床,蠶寶寶一個比一個白嫩,一個比一個壯實。
“你這兩層樓房四間屋子都是蠶房?簡直蠶比人還住得好啊。”筆者有些驚奇。“啊,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就要抓住致富機會。”馮義和說話語速很快,聲音亮敞。為使好養蠶這根脫貧致富的“打狗棒”,馮義和跟親戚朋友借了兩三萬元,還向村里的扶貧互助社申請了五千元借款用于經營周轉,為此,甚至連自家住的房子還沒來得及整修改造,但“本身就窮,只有借錢生錢嘛。政策這么好,不愁還不上、富不到。”馮小軍給馮義和算了筆賬,樓上樓下四間蠶房,總共十六張蠶紙,按照現下的市場價每公斤二十多元,保守估計,今年的總收入在五萬元左右。
為支持鄉親們發展蠶桑養殖等農業生產,全縣成立了6個村級扶貧互助社。通過財政資金注入和村民自愿投股入社,籌集資金用于符合條件村民的短期借款,解決農民發展生產的即時之需,從而形成扶貧開發的長效幫扶機制。
西充全縣新栽和改良桑園近萬畝,形成桑蠶“一條龍”發展。據西充縣綺香紗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企業除與簽訂協議的扶貧村農戶按市場保護價收購蠶繭外,還將在年底與這些蠶農分紅。長遠看,除了蠶繭可以制綢,公司還準備將蠶農們荒在田里的桑枝、桑椹等開發出高附加值產品。按她的估算,每家農戶還將在現有基礎上至少每年增收萬元左右。
此外,當地還在適宜區域發展西鳳臍橙1000畝,改良和標準化果園建設達2000畝,以提高產業的抗風險能力,讓增收渠道多元化,當地還指導農戶進行產業綜合開發,桑園、甜橙園配套種植中藥材和洋芋等蔬菜作物,桑枝種植花菇、香菇等食用菌,實現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通過財政資金引領,吸引社會投入,整合各方涉農項目,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從而促進生產的基礎設施、機制體制等多種條件改善,可持續發展和增收的能力不斷增強,農戶有實力了,才敢于投入改善自家的生活條件,通過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方能使農村的面貌發生大的、根本性的變化,農村新面貌的根子在于由內而外,以生產促生活,如此,無論是何種意義上的新農村建設都將真正躍然而生,欣欣向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