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綢都” 解讀南充絲綢行業
“過去幾年,南充市委、市政府把繭絲綢產業作為本地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出口優勢產業和情結產業予以高度重視,傾力扶持。”近日,四川省南充市商務和糧食局黨委書記、局長楊明君接受筆者采訪時如是說。
“綢都”成南充城市名片
源遠流長嘉陵江,千年綢都南充城。據楊明君介紹,南充建城歷史2200余年,但卻擁有3000余年絲綢史,素有“巴蜀人文勝地,秦漢絲錦名邦”之美譽。
中國絲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錢有清告訴筆者,南充絲綢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時期,即改革開放前悠久的歷史時期、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的大發展時期、90年代中期以后歷經改革陣痛時期以及21世紀后迎來的歷史新機遇時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南充地區絲綢業進入鼎盛期,也就在此時,南充被確定為全國4大蠶桑基地、15大絲綢生產出口基地和20個絲綢工業重點城市之一。
2005年,南充因其自身的絲綢歷史文化底蘊以及當時較好的發展勢頭和未來較大的市場潛力,被中國絲綢協會授予“中國綢都”稱號,這為南充絲綢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南充市繭絲辦主任李偉告訴筆者,南充蠶絲文藝豐富多彩,在當地流傳至今的詩詞、民謠和諺語中,都有繭絲綢的縮影。如“要得富,栽桑樹,要用錢,多養蠶”等民謠朗朗上口。與絲綢相關的各種刊物也層出不窮。如蜀蠶通訊、四川蠶業、南充蠶桑、南充絲綢畫冊,南充蠶絲志,中國綢都絲綢文集等等。
此外,以絲綢命名的各種古街深巷在南充也不勝枚舉,如順慶區的繭市街、雞市口的絲市以及桑樹街、絲綢村、絲綢大廈、桑樹灣,龍蠶鎮等等。
自被授予綢都稱號后,絲綢更是滲透到南充市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小到產品包裝,大到公交車站廣告牌以及南充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中國綢都’的字樣,連本地的土特產也打著綢都標志”。楊明君坦言,絲綢已經融入南充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中國綢都”已成為南充對外形象的一張嶄新的城市名片。
楊明君還透露,南充市委、市政府在打造“中國綢都”的進程中,以蠶桑絲綢為題,“謀”絲綢文化、絲綢旅游、絲綢經濟互滲互融。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分別在深圳“中絲園”和南充光彩大市場建立了“中國綢都·南充絲綢精品館”,打造了“千年綢都第一坊”、絲綢文化公園和南充絲綢文化展示館等景點。
絲綢成南充經濟頂梁柱
2006年,借國家商務部實施“東桑西移”工程之東風,南充市委市政府啟動實施了“百萬工程”計劃。這一舉措,不僅使蠶桑產業鏈、組織鏈、科技鏈和信息鏈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養蠶科技水平和集約化發展也得到進一步提升,為當地絲綢企業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應。
到2011年,南充市產桑蠶絲2200噸,絲織品3800萬米,服裝350萬件(套),成為國內重要的真絲綢生產基地,絲綢總量居四川省第一,服裝產能居四川省第二。據海關統計,2011年南充市絲紡服裝商品出口22313萬美元,同比增長16.2%,占全市出口總額的71.5%,飛速增長的商業數字背后,折射出繭絲綢產業已成為南充經濟頂梁柱的事實。
楊明君介紹,目前該市現有桑園總面積99萬畝、13.2億株桑樹,繅絲機6.256萬緒(其中自動繅5萬緒),絲織機3800臺(其中箭桿織機300臺),工業平縫機近1000臺,絲綢年印染能力8000萬米。已逐步形成原料供應、織造、染整、服裝及家紡用品、出口貿易等基本完整的產業鏈條。
高速發展,讓南充繭絲綢業舉足輕重,也正因為如此,南充這一座絲綢古城也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繼2010年國家商務部和中國絲綢協會分別把“全國繭絲綢工作現場會”和“中國西部繭絲綢發展高峰論壇”定在南充舉辦之后,南充又將迎來中國繭絲綢協會六界二次理事會的召開。
今年3月,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正式將南充絲綢納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此外,亦有消息稱,國家繭絲綢質監中心也將落戶南充。這些無不透視出國家層面對南充繭絲綢業發展的重視,也將進一步提升南充綢都新形象。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