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增強基金是如何進行“增強”的?
最近市場對大盤的反彈預期逐漸升溫,大盤是否觸底反彈、創業板趨近歷史底部等問題受到市場關注。此時選擇指數基金進行一次性投資或者定投,都是比較好的選擇。之前和大家討論過市場有許多不同跟蹤標的的指數基金,比如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等,基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進行選擇。
指數基金中還有一類“指數增強”基金,那么,指數增強基金到底是如何做到增強效果的?如果能增強(跑贏指數),是不是意味著也有可能減弱(跑輸指數)?事物都是有正反面的,因此這種想法也是有邏輯的。是選指數基金,還是指數增強基金?
指數基金為了達到緊密跟蹤指數的效果,會高倉位復制指數,比如一只滬深300指數基金,根據基金資料,投資于滬深300指數“不低于股票資產的80%”,有些是“不低于90%”,但一般都會達到95%左右,否則偏離度會較大,無法達到“完美復制指數”的效果。
增強型的指數基金通常會在絕大多數基金資產跟隨指數的基礎上,保留一小部分基金資產進行主動投資,試圖通過主動增強的這部分資產的超額預期年化收益率來戰勝市場。很多增強型基金會采取量化投資策略,增厚收益的同時控制風險,畢竟漲的多是好事,也要防止“成也蕭何敗蕭何”,不能讓主動管理拖業績后腿。
哪一類基金表現更好?從數據上來看,增強指數型基金的表現確實會比完全被動的指數型基金更好一些。以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截至6月7日,目前市面上18只滬深300指數基金(A/C份額,下同)今年年初以來平均凈值增長6.17%,12只增強指數基金平均收益率6.80%。
中長期來看,增強型基金同樣整體跑贏指數基金。近期距2015年大盤見頂差不多兩周年,增強型基金整體跌幅也較小,表現出更好的整體風控能力。微小的增強因子可以積累收益,但微小的減弱因子也會導致損失,在增強指基中,也不排除一些增強指數基金大幅落后跟蹤指數的現象。
增強指數型基金的超額收益或落后基準,與股市特征和量化模型的因子有效性密切相關。這主要是市場風格和因子的匹配度所致,一定時期內,某些因子的顯著性可能不是特別強。對超額收益的貢獻程度主要是由市場運行的風格特征和相應因子的有效性決定的。在不同的市場風格中,不同量化模型的因子貢獻程度也各有不同。
數據也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強指數基金的超額正收益的基金占比也有所波動,其中,1年期的增強指數型基金超額收益占比最高,達到80%,3年期、5年期的分別為69.7%、75%。富國基金上述基金經理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因子短期適應性較長期適應性更符合當下市場的特征。
1年期的超額收益率較高,很有可能與2016年量化工具的普遍運用有關,前些年的量化模型相對簡單,數據也相對有限,而隨著2016年量化基金的火熱,很多公司配備了量化團隊,對量化投資領域的了解不斷加深,市場的震蕩特征也比較符合分散化持股的量化方法,因此,相關基金也表現出更多的超額收益。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