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服務脫貧意見》出臺 但不能用資本市場扶貧
目標正義和程序正義缺一不可。在證監會扶貧意見引發廣泛爭議后,《證券日報》發表評論認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是一項整體戰略,國務院各組成部門都要擔責,“一行三會”也不例外。為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并購重組等開辟綠色通道,但不會降低發行上市的審核標準。《資本市場服務脫貧意見》是指導性意見,具體操作要遵循市場規律,嚴格依法合規。
這可以視作對扶貧政策打的巨大補丁。證監會不可能違背現有的法律法規與行政條例,對貧困地區的上市另行一套,這最多不過是綠色通道上的綠色車輛,彰顯共同富裕的終極正義。扶貧非常重要,否則,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成果會被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推翻。從晚清到民國時期,上海是東亞都一大都市,擁有亞洲效率最高的股票市場,那有什么用,還不是說推翻就被推翻了。
扶貧十分必要,前提是,扶貧不能侵蝕既有的市場化成果。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無法做到法治市場與信用市場,但不能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繼續喪失信用。扶貧的根本是授人以漁,通過產業流轉的方式,建立全國大市場,讓貧困地區的人通過工業化渠道擺脫貧困循環。
到目前為止,中國最大的信用是政府的信用。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之所以還能運轉,是因為政府兜底信用。任何一次對政府信用的沖擊,都是對中國基礎信用的損害。試試看,如果目前瘋狂的樓市沒有貨幣之手托盤會怎么樣,不要試圖測試民眾心理的底線,那就像人性一樣,經不起嘗試。
有人反駁謝百三先生的觀點,認為“此前翻開中國資本市場的歷史,創立股票市場,本身就是為了服務全國各地的國企改革。用上市指標來支持各地國企改革和優秀民企上市,是證監會這些年批復上市公司的重要標準之一”。
此前服務國企改革,甚至按省分配指標,并不意味著這樣做是正確的,有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在資本市場發展了二十多年之后,更不應該把服務國企作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廣到扶貧上去。
文章表示,“看看諸多大V心中的圣地美國,屢屢舉起的加息大棒,無不為了進一步鞏固美元國際結算貨幣地位,無不為了鞏固美國風雨飄搖的金融帝國”,這是事實,但美國自己不會這么說。人家是紳士流氓;難道我們要成為流氓無產者?
實際上,用資本市場服務國企改革,除了拖累資本市場之外,并沒有起到相應的作用。最明顯的癥狀是,我們現在又一次面臨國企重大改革,而一些大中型國企在花去了流水般的現金之后,再次回到了原地。
改革觸及根本是句廢話,理智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沒人愿意以性命之憂去換取改革成果,但改革也不能一再圍繞著外圍打圈圈,浪費社會重要資源,去換取某些地方、某些企業幾年的好日子。
按照《中國證監會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的企業,或者注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于2000萬元且承諾上市后三年內不變更注冊地的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的,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
對新三板以及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都是即報即審。這相當于在現有的萬車擁堵的資本貨幣市場上,為貧困地區的企業另外辟出一塊高速通道。
根據現行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發行人IPO的財務門檻包括,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3個會計年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累計超過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最近3個會計年度營業收入累計超過人民幣3億元;最近一期末無形資產(扣除土地使用權、水面養殖權和采礦權等后)占凈資產的比例不高于20%等。
有人認為,證監會扶貧舉策不違反目標與程序的雙重正義。無論是扶持中西部,還是扶持貧困縣,第一,不會降低企業IPO標準,第二,企業遷移到貧困地區進行政策套利并不容易。
既然如此,就不必強調綠色通道,這會讓人馬上聯想到股票市場的國企精準“扶貧”,并且各地與各部委大家分肥的政策。在一個信用不彰的市場,強調規則的漏洞,試圖效仿曾經的權力干擾,都不是明智之舉。
如果不是市場對政策的反彈,我們難以知道有多少企業會以補充納稅的方式去上市。看看當初中概股瘋狂回歸的架勢,只要以通暢的套利渠道,你是不可能阻止套利的步伐的。
從大數據上看,上市之后的公司很多是扶不起的阿斗,控股股東把上市公司掏得面目全非,并非個案。從這個角度說,貧困地區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不一定會特別高尚,中國股市最大的功用是開始時解套了困難企業,順便肥了一些人。我們可以相信,貧困地區有肥貓,但貧困地區不會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