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減持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效果
中報披露工作步入尾聲,但在窗口期,上市公司為了減持可謂挖空心思。不僅花樣百出,也頻頻觸及監管紅線。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中報披露的窗口期,共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因違規減持收到交易所下發的監管函,觸雷方式包括窗口期違規減持、持股5%以上股東變動股份未履行信披義務等。
數據已經能夠說明相關問題了。而事實上,這僅僅只是上市公司違規減持的冰山一角。自股改全流通以來,大小非違規減持現象就沒有停歇過,并且還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因此,如何規范上市公司相關股東的減持行為,是監管部門必須認真面對的話題。
大股東減持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效果。 而目前市場違規減持主體主要是一些持股比例相對較少的小股東,這既是目前監管的重點,亦是其中的難點所在。筆者以為,個中并非沒有應對之策,關鍵在于監管部門是否動真格。比如監管部門可規定,違規減持者須重新“回購”其賣出的股份,如果存在盈利,則歸上市公司所有。
對于不執行規定者,監管部門可動用其準司法權對相關帳戶進行凍結處理,既禁止其買賣股票,也禁止其資金轉入與轉出。若此,必將對違規者產生極大的震懾作用。上市公司違規減持在今年6月份表現得最為明顯。其時股指處于2850點一線,市場人氣極度低迷,大盤亦大有向下破位之勢,如果大盤破位的話,將會對個股產生極大的殺傷力。
其實,違規減持已成A股市場的一大特色,也并非今年才出現的。只不過,針對市場上的違規減持行為,監管部門最嚴厲的處罰措施亦不過下發監管函而已。如果監管函能夠治理好市場上的違規減持問題,那么在今年中報披露的窗口期,也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違規行為了。因此,至少到目前為止,監管函是不可能解決上市公司的違規減持行為的。
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大小非紛紛奪路而逃,其中就不乏違規減持者。據深交所披露,今年端午節前一周,有22家公司收到深交所的監管函,違規原因集中在短線交易、違規減持、信息披露等。如僅6月19日一天,就有7家公司被發函,其中深天地A、雛鷹農牧、中洲控股均是由于持股5%以上的股東在減持比例達到5%時未及時進行信息披露;神霧環保則是涉及短線交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