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三件事必須要先搞清楚
“好時機”也就是經常提到的Timing問題,邱國鷺認為是門藝術,需要靠“悟性”,甚至是運氣。我覺得短期(半年到一年)的Timing問題確實難以捉摸(因為涉及到對投資者群體心里的揣摩),甚至是不可預測的(類似超短時間的天氣預報,變量太多)。但中長期(3-5年甚至5-10年)的“Timing”其實是對大勢的把握,如果有機會有能力跑在市場前面,獲得超額收益幾乎是必然的。甚至我覺得,能否形成自己的對外來世界的想象,找到這一想象與市場的差異點,是能否成為超一流投資人的關鍵。
“好品質”分為好行業和好公司,是全書重點闡述的部分。邱國鷺花了不少筆墨在行業的選擇上,認為找到行業的“內在特質”這類的“靜態信息”是分析研究的關鍵,而不是去追蹤訂單票房等動態信息。看是否真正抓住了“內在特質”,邱國鷺認為就是能否將一個行業概括為“得什么東西得天下”講清楚。例如高端酒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低端酒是得渠道者得天下,電子行業是得技術路線者得天下。
提到“品牌”,邱國鷺認為它是獲得差異化,進而獲得產品定價權的手段。能否產生品牌溢價,是否有“回頭客”,轉換成本是否足夠高,則是品牌的三個主要的衡量緯度。個人覺得品牌可以從“知曉度”和“美譽度”兩個緯度來衡量。想要一夜暴富地獲得大量粉絲關注是不現實的,但獲得一定量的核心粉絲卻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例如起一個朗朗上口辨識度足夠高的名字,有典型的產品特征滿足特定人群,哪怕是一小撮人的需求。初創公司很難有自己的品牌,甚至很長時間都無法形成真正的品牌。但創始人應當有良好的品牌意識,先在種子用戶中形成死忠粉的文化確實非常重要。
除了行業的“內在特質”,競爭格局也是邱總花了大量筆墨的一個要點。一個行業究竟是“月朗星稀”,或“眾星拱月”,還是“多如繁星”(充分競爭的市場),通常會決定該行業從業者的生存狀況,到底是“辛苦不賺錢”還是“賺錢不辛苦”。
之前看硬件和消費品比較多,在這里我想討論一個分析該類項目的框架。在給定“2C的硬件產品”的背景下,我個人覺得,在這一領域的競爭要素無外乎是“產品”和“渠道”兩大類,并且目前應當是“得產品者得天下”,甚至是“得產品定義者得天下”。產品包括了產品定義(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品牌內涵、技術、生產制造工藝、成本控制等元素;渠道包括了線上線下的渠道分發、對外宣傳推廣的策略、后續增值服務的提供等。
在“產品”和“渠道”二者之間,我傾向于產品更為關鍵。形而上學地講,互聯網的本質是消除信息不對稱,消滅中間環節,最終各個“渠道紅利”將趨同。另外,早期的“淘寶紅利”、“京東紅利”、“唯品會紅利”都已過去,當然新崛起的還有T4-6的縣鄉渠道、微店渠道等,但可能還未成大氣候。
簡言之,在“渠道”這一大的板塊,可能還是一個比拼執行力和精細管理的力氣活。反觀“產品”,好的產品定義、創始人強烈的“品牌感覺”,我覺得在初期公司中是最為可貴的兩大品質。通常情況下,在我過去三年時間內,看過的近千個項目中,可以說超過90%的項目是死在“產品定義”這個環節上的,或者說剛一出發時方向就錯了,根本不可能跑出來。
邱國鷺在此處的一個核心觀點是,應當去努力尋找和投資“數月亮”的行業,即一家公司如果在某行業已經確立了領導者的地位,再投資不遲(如騰訊、百度上市后市值仍然翻了n多倍),而不應該去努力“數星星”,押寶下一個阿里騰訊百度(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硬猜誰是最后的贏家)。所謂“勝而后求戰”,而非“戰而后求勝”。
按照這一理論,VC的從業者要么是一群擁有特異功能的先知,或者是一群忽悠了LP的自大狂。作為晚輩,我無意挑戰邱總的理論,甚至相當認同他的論斷。但值得思考的是,做VC能不能也“數月亮”呢?能否提前預判到哪一片天空會亮起來,或者拿到自己的望遠鏡去數月亮呢?我想,在這個“萬眾創新”,所有行業都想“互聯網+”的時代里,如果看準了方向,找對了夜空,也能夠發現自己的月亮。僅以此文拋磚,希望與各位多多交流,一起數月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