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解讀熔斷機制的三大“軟肋”
本周一、周二,股市再度出現暴跌的走勢。其中,周一上證指數下跌了85.43點,跌幅2.67%,兩市跌停個股接近1500只,再現千股跌停的慘局;周二上證指數下跌了109.63點,跌幅3.52%,兩市跌停個股超過700只,而跌幅超過9%的個股則超過1000只。
在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股市調整已大致到位”的情況下,股市再度暴跌,這不僅是給周小川的難堪,更是給抄底的投資者沉重一擊。為此有馬大哈一般的投資者提問:不是有了熔斷機制嗎,怎么還會暴跌?當然也有投資者稱:熔斷機制要是能早點推出就好了。
其實上述說法都是不了解熔斷機制的緣故。可以說熔斷機制并不能阻止股市的暴跌。實際上本周一、周二股市的再次暴跌已明白無誤地暴露了熔斷機制的軟肋。即便股市真的推出了熔斷機制,面對本周一、周二股市的暴跌,熔斷機制同樣無能為力。能夠看清這一點,這也算是股市本周一、周二的暴跌對市場的一點貢獻了。
正是基于熔斷機制所存在的三大軟肋,因此推出純粹意義上的熔斷機制對于股市維穩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關鍵還是要有相關的維穩措施相配套。否則,推出熔斷機制對于中國股市來說又是做了一次無用功。
當然,首先需要明白的一個事實是,目前熔斷機制的推出還只是處于征求意見階段,還沒有正式推出。根據今年9月7日上交所、深交所和中金所聯合發布的《關于就指數熔斷相關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的截止日期為9月21日。所以目前熔斷機制還沒有推出來。
而本周一、周二股市的再次暴跌卻表明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便熔斷機制推出來了,面對股市的再次暴跌,熔斷機制同樣束手無策。以周一的行情為例,滬深兩市跌停的個股接近1500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暴跌。但盡管如此,這種暴跌實際上還沒有觸發熔斷機制規定的熔斷閾值。
根據三大交易所的聯合通知精神,熔斷機制擬以滬深300指數作為指數熔斷的基準指數,設置5%、7%兩檔指數熔斷閾值,漲跌都熔斷;同時規定觸發5%熔斷閾值時暫停交易30分鐘,觸發7%熔斷閾值的,暫停交易至收市。
而從本周一的情況來看,雖然兩市個股跌停的數量達到了近1500只,但作為熔斷機制基準指數的滬深300指數當天的跌幅只有1.97%,盤中的最大跌幅也只有4.77%,并未觸及5%的熔斷閾值。本周二的情況也是與此類似,滬深300指數當天盤中的最大跌幅只有4.55%,同樣未能觸及5%的熔斷閾值。也就是說,盡管本周一股市再現千股跌停的局面,但滬深300指數甚至還未觸及5%的熔斷閾值,就連30分鐘暫停交易的機會都爭取不到。至于暫停30分鐘交易對于投資者來說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恐怕只能進一步引發市場的恐慌情緒也不足為奇。
也正因如此,在三大交易所就熔斷機制公開征求意見的背景下,股市再次出現暴跌走勢,這對熔斷機制的軟肋是一個充分的展示。這種軟肋至少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其一,熔斷機制是基準指數(即滬深300指數)的熔斷,而不是對個股的熔斷。只要滬深300指數沒有觸及熔斷閾值,個股的跌幅再大,哪怕千股跌停,兩千股跌停,熔斷機制也無能為力。
其二,滬深300指數的失真問題。正如上一條提到的,熔斷機制是一種指數熔斷,而不是個股熔斷。在這種情況下,基準指數能否準確地反映市場的走勢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作為基準指數的滬深300指數并不能真實反映A股市場的走勢情況。一方面滬深300指數以藍籌股、大盤股為主,反應相對遲鈍;另一方面在主力資金對權重股的拉抬或護盤之下,滬深300指數容易失真。如本周一,個股千股跌停,而滬深300指數只下跌了1.97%,基準指數嚴重背離了股市的真實走勢。
其三,熔斷機制的作用很小。雖然觸發熔斷閾值并不容易,但實際上就算真的觸發了,熔斷機制的作用也很小。比如按規定,觸發5%熔斷閾值時暫停交易30分鐘,觸發7%熔斷閾值的,暫停交易至收市。這種盤中暫停30分鐘交易,或提早收市的做法對于避免股市下跌又有什么意義呢?對于前者來說甚至還會引發市場進一步恐慌,而對于后者來說,哪一天股市沒有收盤收市呢?但經過一夜之后,甚至經歷了管理層的半夜維穩之后,股市該跌不還是照跌無誤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