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進股市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宜高估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答中外記者問時有關“資金進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的表述,在資本市場掀起波瀾。不僅股市大盤應聲而起,而且市場輿論方面也是一片樂觀,認為這是管理層看多股市的信號,甚至有輿論認為股市有望因此找回此前拆掉的杠桿,重新找回去年末的“瘋牛”行情。
應該說,周小川的講話對于股市來說確實是一種鼓舞。這既是對股市作用的一種肯定,也是對資金進入股市作用的一種肯定。市場因此對股市行情的發展產生聯想也是很正常的。不過,就輿論方面來說,對于資金進入股市的作用還是要客觀來看待。實際上,周小川在肯定資金進入股市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同時,也提到“確實有一些股票市場和金融市場中其他的環節中有一些金融交易有可能脫離實體經濟,是一種純粹的投機炒作的做法”的問題。所以輿論方面對于周小川的講話也要客觀看待,對資金進股市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不宜高估。
實際上,中國股市本身上就是為支持實體經濟而開設的。更何況中國股市一直被稱為是一個“圈錢市”,為融資服務是中國股市的最主要功能。所以,中國股市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意義較之于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股市來說,都要更加強烈得多。那為什么又認為資金進股市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不宜高估呢?究其原因在于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中國股市并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股市優勝劣汰、資源配置的功能幾乎不存在。一些上市的企業中,垃圾股占了極大的比較,相反一些優秀的公司卻難以上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中國股市非常明顯。所以,盡管每年都有不少的企業A股上市,每年有大量的企業從股市里融資與再融資,但很多企業拿到錢后不是發展壯大了,而是越來越垃圾,并最終淪為退市公司或走到了退市的邊緣。可以說這些公司的上市極大地浪費了股市的上市資源,浪費了市場上的資金。
其次,中國股市只是一個投機市,進入股市里的資金以投機資金居多,相反缺少長期的投資資金。這些投機資金進入股市,更多的表現是引發股市的急劇波動,甚至是暴漲暴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較為有限。尤其是在這些投機炒作的資金中,有的資金甚至直接來源于實體經濟,有的資金則是準備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這類資金進入股市實際上是直接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其三,作為中國股市不成熟的又一個表現就是股市制度的不健全,從而導致企業上市只是為了“圈錢”,而并非是基于企業的發展。比如一些企業編造項目上市融資,但融資后資金被大量閑置。又如一些企業融資后,去高價收購關聯方的劣質資產,導致資金被大量浪費。此外由于上市公司股本結構畸形,股市因此成了大小非的提款機,不少股市資金因此成了大小非們的私人財產,甚至被卷向了海外,股市資源同樣被大量浪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