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A股過度投機行為 牛市需要有質量
可喜變化應予肯定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的漲幅已經超過了24%。尤其是進入四季度后,投資者對滬港通即將啟動的預期,帶領藍籌股出現價值回歸并帶動上證指數上漲11%有余。滬港通的落地使得國際投資者首次能直接購買上海市場的股票,因該制度引入具備長期投資理念的境外資金,被認為是促使藍籌股價值回歸的重要舉措。
而上周五中國央行意外地宣布下調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后,市場情緒再度被點燃,樂觀情緒大幅蔓延,認為在三季度經濟增長率觸及五年新低的背景下,此次降息標志著中國央行開啟了一輪更為激進的寬松周期。中國股市受兩年半來首度降息刺激,股指再度強勢上行,滬深兩市雙雙創下本輪反彈新高——本周內滬市上漲5.78%、深市漲幅6.34%。有媒體報道稱,中國股市的總市值以美元計價已在11月27日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市。
應該說,藍籌股價值回歸,股指恢復性上漲,股市規模、地位與國民經濟規模、地位的總體匹配,是今年以來股市出現的一些可喜變化,應該給予肯定。
“四炒”為代表的過度投機應引起警惕
但與此同時,市場上長期存在的“四炒”現象(即“炒新”、“炒小”、“炒差”和“炒短”)重現“回潮”之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經過20多年的發展,雖然我國股票市場規模已經攀升至全球第二位,但由于市場仍以散戶為主,以“四炒”為典型特征的非理性交易行為依然存在。特別是,這種過度投機行為的風險,存在向更容易撬動指數的大盤藍籌股傳遞的可能,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
“炒新”方面,以滬市為例,今年共發行32只新股,截至11月27日,新股價格較發行價平均上漲230%,較新股首日收盤價平均上漲131%。
“炒新”的本質是投機資金集中性的概念炒作,資金的博弈甚至博傻行為。但是,股票價值長期來看最終是由公司基本面決定的,炒新嚴重背離了股票的基本價值,新股炒作后股價對價值的回歸是必然趨勢和規律。同時,炒新并不改變新股的供求關系,資金的短期行為也注定了炒作者必然會頻繁轉移目標,炒新僅僅是一種短期內的“擊鼓傳花”行為,炒作過后必然是“一地雞毛”,中小投資者承擔了新股炒作的主要風險,注定將血本無歸。
“炒小”方面,今年以來,在上海市場漲幅居前的20只股票中,僅有3只屬于180指數成分股,其余均是中小市值股票。在這些中小市值股票中,其盈利能力、成長性遠遜于大盤股,近1/3公司的業績出現虧損。由此可見,小盤股的大幅上漲,并不是基于其盈利能力和成長性,也不是由于其代表新興產業,而是基于各種概念、題材的炒作。
“炒差”方面,2014年,A股績差ST公司股票的市凈率竟然高達40倍,而海外市場績差公司股價大都在公司賬面價值附近,甚至還有較大折扣。國際上虧損公司通常成交清淡,我國A股市場ST公司在2014年日均換手率高達1.2%,凸顯了投資者對績差公司的偏愛。我國中小投資者偏好于買入基本面較差的股票,甚至虧損的ST股票,出現股價與基本面嚴重脫節的市場怪象。
“炒短”方面,由于我國股票市場以散戶為主,熱衷于追漲殺跌,在短期內頻繁地買賣股票,導致股市的整體換手率居高不下。近年來,隨著歐美市場程序交易與算法交易的盛行,使市場整體換手率出現上升態勢,即便如此,對比境內外主要證券市場的換手率,不難發現,在T+1的交易機制下,相比境外成熟證券市場或是新興證券市場,滬深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的換手率都相對較高,而且,深圳創業板市場的換手率更是顯著高于境外市場。截至2014年11月27日,滬深主板市場年內日均換手率分別為2.16%與1.98%,深圳中小板與創業板市場更是高達3.04%與4.79%。
綜上所述,當前股市上行仍未擺脫資金推動的特征,題材炒作、擊鼓傳花、透支未來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并有可能向更容易撬動指數的大盤藍籌股傳遞。市場存在的過度投機問題,很可能破壞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應該引起參與各方的高度警惕。
需要一個“有質量的牛市”
在改革紅利不斷釋放、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有理由期待牛市,有理由出現牛市。但相較于短期內大幅上漲、題材炒作、資金推動的“牛市”,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普通投資者,都更需要一個“有質量的牛市”。這個“有質量的牛市”至少應該包括以下特征:一是市場的上行具備堅實的實體經濟基礎,在與實體經濟緊密、高效的互動過程中,實現指數的上漲。二是市場上行具備較長時間的可持續性,估值總體均衡、資源配置總體有效,不過度透支未來。三是股市的投資氛圍活躍、有序、健康、理性,不狂熱,不暴躁。四是能夠為市場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供相對寬松的空間。
從當前形勢看,隨著宏觀經濟求實際、求質量的“新常態”逐步成型,隨著改革紅利實實在在的釋放,給“有質量的牛市”的出現提供了保障,提請投資者珍惜當前股市來之不易的發展勢頭,警惕市場過度投機帶來的不良后果,共同努力,維護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