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海外資金來推高A股 實在是班門弄斧
11月17日正式開通的滬港通并沒有出現某些業內人士期盼的“秒停”走勢,相反,滬港通開門遇冷。雖然在17日的首秀中,香港投資者提前用完了滬股通130億元的投資額度;但在港股通方面,內地的投資者只使用了17.67億元的額度,表現為“南冷北熱”的局面。
而隨后兩天的交易,滬股通與港股通更是雙雙縮量。次日,滬股通130億元額度只凈買入48.45億元,當日剩下81.55億元額度;而港股通105億人民幣額度更是只凈買入港股8億元,還剩97億元額度。第三日的交易更是慘不忍睹,當日滬股通只買入26.2億元,結余103.8億元;港股通買入2.6億元,結余102.4億元。
這種情況的出現無疑讓熱炒滬港通以及對滬港通寄予幻想的人們大失所望。尤其是對于“牛市論”者來說,滬港通開門遇冷的表現,更是給他們頭上潑了一盆冷水。面對滬港通的到來,某些業內人士狂熱地鼓吹“牛市論”,聲稱滬港通開啟A股牛市之旅,吹響牛市的號角云云。甚至就連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也為“牛市論”火上澆油,認為滬港通將為A股市場帶來“七八萬億美元”的活水。面對滬港通前三個交易日的交易情況,“牛市論”實在是讓人貽笑大方了。難道就靠這每天幾十個億的資金來吹響牛市的集結號?
當然,對于滬港通,人們不應該以其一時的表現來論成敗。實際上,如果客觀來分析,滬港通開門遇冷無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沒什么大驚小怪的。畢竟作為兩地的投資者來說,都需要一個熟悉與了解對方市場的過程。尤其是對個人投資者來說,這個過程會相對漫長一些,就像A股市場的投資者來說,對于交易港股到底有多少成本費用都說不清,更別說是港股的諸多交易規則與A股市場的不同了。所以在這個熟悉與了解對方市場的過程中,投資者交易慎重一些是應該的。
當然,滬港通的遇冷只是暫時現象,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投資者對對方市場的熟悉與了解,以及滬港通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滬港通肯定會告別目前這種遇冷的境況,滬港通的交易會逐步走向正常,甚至不排除滬港通額度不夠用的情況持續發生。實際上包括李小加所言的滬港通為A股市場帶來“七八萬億美元”的活水,所指的也是長遠的事情,而并非就在當下。
而從當下的情況來說,滬港通遇冷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提醒我們遇事不要頭腦發熱,還是應該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這種背景下,寄希望于滬港通能帶來大量的海外資金來開啟A股市場的大牛市,這無異于是癡人說夢。還是那句話,投資者沒有誰比誰更傻,尤其是海外投資者,走過的橋比我們國內投資者走過的路還多,忽悠海外資金來推高A股股價,那實在是班門弄斧玩過頭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