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勞動力成本升高 服企欲集體開拓新市場
美國媒體網站10月27日發表題為《非中國制造》的文章稱,除了孟加拉國和越南等公認的服裝業中心外,新玩家加入服裝游戲的時機已經成熟:緬甸、海地和埃塞俄比亞等國希望重振這個曾經欣欣向榮的行業,甚至完全從零開始發展服裝業。
盡管埃塞俄比亞的基礎設施非常落后,但由于背靠非洲大陸,這個類似“30年前的中國”的國家正成為有吸引力的長期投資目的地——全球范圍內10個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中有6個在非洲,而且非洲的牲畜存欄量(皮革產量)也很大。中國人和土耳其人看來確實是這么想的。華堅鞋業集團公司和阿克亞紡織品公司都是在世界上排名靠前的大型服裝制造商,目前正籌劃斥巨資建設“服裝城”,每座“服裝城”可容納多達6萬名工人和50家制造商。
文章說,由于軍方實行殘酷的獨裁統治,緬甸曾被稱為“暴政前哨國”。西方國家于2010年放松了對緬甸的經濟制裁,翌年該國開始推行廣泛的民主改革。目前,緬甸制衣業有望在2014年帶來17億美元的出口收入,而2012年的這個數字僅為9億美元。
據緬甸的制造商協會介紹,緬甸工人的月薪僅為30美元,低于世界銀行制定的每天1.25美元的貧困線。而早期的報告顯示,埃塞俄比亞制衣工人的月薪在37美元至53美元之間。所以,緬甸和埃塞俄比亞制衣工人的工資全球最低(孟加拉國制衣工人的月薪約為68美元)。
沒有多少人會對這些數字視而不見,但有專家認為,低工資——這是現已成為發達經濟體的所有國家和地區曾經具有的一個特點——是起初階段作出的必要犧牲,因為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得克薩斯理工大學自由市場研究所所長本杰明·鮑威爾認為,如果求職者自愿選擇工資低的工作,這不失為一系列糟糕選項中最好的一個。他說:“如果我們把相關法律強加給這些國家,要求它們提高工資標準,改善工作條件,一些公司選擇去那里的理由將不復存在,他們也將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
海地的出口收入有80%到90%來自制衣業。在這個國家,勞動標準有望改善。國際勞工組織下屬機構、專門研究制衣業的“更好地工作”組織研究與政策官阿里安娜·羅西認為,海地的條件已大幅改善。最低日工資今年5月提高到了5美元,“更好地工作”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各家工廠基本上都在全面執行相關規定,37%的制衣工人日工資甚至在6.75美元以上。
文章稱,不管制衣業是否有利于國家發展經濟,是否有利于個人改善經濟條件,像海地、緬甸和埃塞俄比亞這樣的國家都在為各種服裝品牌鋪開紅地毯。
【延伸閱讀】外媒:美國盯上中南美洲勞動力資源要搶中國飯碗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道外媒稱,美國試圖利用中南美洲的勞動力資源。這些地區的勞動力在亞洲工資上漲的背景下正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在美國和墨西哥邊境地區,將建起可以將廉價電力和勞動力結合起來的工業區。據專家預測,中國商品將被從美國這個龐大市場上擠壓出去,因為當地生產廠家將開發這一市場。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網站10月30日報道,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對大型企業的調查顯示,2013年年末,將有一半以上的年流轉額超過1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已經或準備將生產遷回本土。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專家得出結論:對于發達經濟體來說,將生產遷回正成為一種趨勢。
那么,這種趨勢的原因何在?專家們總結出幾個原因。最為主要的是亞洲、尤其是中國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幾十年來,低價位成為中國商品的主要競爭優勢,從而幾乎占領了整個世界市場。但現在,中國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相應地,勞動力價格也在上漲。在一些高技術領域,中國的工資已經和中歐、東歐相媲美。此外,因生態問題惡化,中國的電力也在漲價。
而美國卻在出現相反的情況。頁巖氣開采量增長使電力價格不斷下降,而中美洲失業率增加也可為美國提供廉價勞動力。因此,對于美國人來說,生產“洄游”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決定。當然,外國商家從中國“出逃”還有其它一些原因。現代發展研究所顧問尼基塔·馬斯列尼科夫這樣認為。
他說:“對于外國商界來說存在的嚴重風險還有脆弱的金融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集團和地方政府債臺高筑。經濟自由化的低速前行也使他們樂不起來。金融機構的行動計劃難以摸清,它們或者補充刺激經濟增長,或者解決那些已經積累下來的問題。”
確實,中國經濟中的貸款總額已經超過GDP的200%。歷史上也有前車之鑒,比如日本在類似指數達到230%時陷入蕭條,而美國2008年的次貸危機爆發也是因為經濟中的債務壓力達到了249%。確實,外國商家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據現代發展研究所顧問尼基塔·馬斯列尼科夫介紹,這種情況迫使投資商思考,中國的金融體系和經濟將走向何方。
美國生產企業“洄游”將對出口型的中國經濟造成創傷,而且,美國是其主要的貿易和投資伙伴。中國的生產積極性正在下降,據國家統計局上半年資料,1-6月份的工業增長略超7%,這是最近兩年中的最低指數。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該怎么辦?顯然需要緊盯國內市場。但經濟增長轉型并非一日之功。專家們強調,在工業商品出口下降的情況下,出口服務可以成為臨時的解決方案。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2013年,中國GDP中的服務份額首次超過工業生產份額。不動產、零售貿易和金融已占GDP的46%,相比之一,工業生產僅占44%。而且還有增長的空間。要知道,發達國家的服務領域提供著70%的經濟總額。
【延伸閱讀】美刊:印度想成為中國新的廉價勞動力中心?
參考消息網9月13日報道外媒稱,印度希望成為曾經的中國:廉價勞動力來源,為全世界制造小產品、運動鞋還有兒童餐玩具。與對美國跨國公司敞開大門的中國人唯一不同的是,印度人在向北部的友敵中國公司開放邊界。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9月8日報道,今年6月,印度政府與中國簽署了在印度建設多個工業園的協議。6月30日,商業部長尼爾馬拉·西塔拉曼在北京同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會晤后簽署了該協議。據報道,西塔拉曼提出了印度對兩國間350億美元高額貿易逆差的擔憂。相比之下,中國對全世界的貿易順差每個月達480億美元左右。因此她提出了讓中國投資于其所希望投資領域的想法:海外低成本制造業,以換取印度商品和服務更大程度地進入中國市場。
雙方簽署了在印度建設工業園的合作諒解備忘錄,以為中國對印度投資提供便利。
由于諒解備忘錄不是投資協議,因此顯而易見的是,北京對于成為世界工廠沒那么感興趣。一些制造業已經轉移到東南亞。越南是個例證。在中國試圖成為更高端的增值制造者、卻又不完全抹去其勞動力歷史的過程中,印度可能成為為中國人制造商品的低技能工人的新中心。印度人口眾多,包括許多低收入人口。雖然兩國文化和經濟全然不同,但印度把中國視為自2000年以來有能力讓數百萬人擺脫貧困的國家。印度希望實現同樣的目標。在四大新興市場中,印度是最貧困的,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到3000美元。
印度央行行長拉古拉姆·拉詹9月5日在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發表講話時說,在發展問題上,中國與印度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他說:“在印度,更難用購買的土地修建鐵路,因為必須達成一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將對印度進行訪問,德里的一些人士希望利用中國企業朝全球化方向發展的渴望。
在印度報業托拉斯發表的一篇報道中,西塔拉曼說:“我們期待良多,他們也期待良多。順利的話會達成諸多協議。”
2013-2014年,中印兩國間的雙邊貿易額為658.5億美元。
過去14年來,中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總額達4.1億美元,平均每年約為2900萬美元。
在印度投資并不容易,即使對印度公司而言亦然。印度國內商業領袖希望,新當選的莫迪政府能夠再次啟動印度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資本投資。
英國標準生活投資公司新興市場經濟師尼古拉斯·雅基耶說:“我們以及所有人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企業再次到印度投資。”
企業受到一系列投資和環境法律的約束。此外,印度經濟一直保持對外界的相對封閉。去年,辛格政府允許沃爾瑪等外國零售商最終離開批發領域,進入零售市場。地方政府紛紛抗議,在辛格在任期間,該政策一直未得到落實。尚不明朗的是,親商的莫迪是否有能力說服主導印度的家庭式零售店允許沃爾瑪進入。在印度,更常見的是街道兩旁只出售一兩種類型商品的壁龕零售店——肉類或水果,但不是肉和水果。在大城市之外,要找到一家超市相當困難。
去年,印度政府還宣布了允許外資控股印度航空公司的計劃。宣布該計劃后,很快達成了大量協議,這表明國際企業對投度市場感興趣,而且如果有適當的政策,肯定會到印度市場來。
【延伸閱讀】外媒: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將不再是世界工廠?
參考消息網8月22日報道外媒稱,一家私有金融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