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央行接連示警同業業務 整頓風暴將起
同業整頓山雨欲來
根據市場此前流傳內容,9號文將控制同業融資額度,叫停三方買入返售,為同業資金融出期限設限,并提出資本占用和撥備計提要求。雖然此文尚未正式發布,但監管層整頓銀行同業業務的決心已經非常明顯。
5月10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公開表示,要下決心整頓金融機構的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業務。“否則的話,極易把我們的投資者,包括社會公眾導向追逐短期高利,不追求長期回報,對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極大的溢出效應。”
5月11日,在上述論壇期間,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少數幾家媒體表示:“商業銀行利潤沖動造成銀行同業存款的扭曲,監管措施應包括對一些超出同業業務本質業務,如非銀行金融機構期限較長的同業存款,征收存款準備金、納入存貸比。”
她建議,對三個月以下的真正銀行之間的頭寸拆借可以不視同一般性存款,但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商業銀行的期限長的存款,應該視同一般存款,對其征收存款準備金,納入存貸比管理。另外,可改進的是,進一步改進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計算方法,通過這種經濟手段來讓商業銀行貸款沖動不得以輕易實現。這樣對同業業務的扭曲會有比較好的市場化的處理方式。
此前的5月6日,央行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表示,將繼續發揮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繼續運用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同時,將金融機構同業資產情況納入了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的相關政策參數,防范同業業務過快擴張引發金融風險。
這已不是央行第一次在官方報告中提及防范同業業務風險。在4月29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央行稱,同業業務存在發展不規范、規避監管、期限錯配增大和信息不透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效果,存在風險隱患。金融穩定報告警示,金融機構間資金聯動性增強,部分同業業務通過多層“通道”包裝,結構復雜,資金劃轉頻繁,造成金融機構整體資產規模虛增,一旦某個環節發生風險,極易引發交叉性風險傳染。“要規范同業業務類型和會計核算,加強金融機構同業業務內部管理,提高同業業務外部監管要求,規范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業務創新,提高同業業務透明度,切實防范風險隱患。”金融穩定報告稱。
而就在央行發布金融穩定報告的同一天,銀監會也在第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上提出,按業務實質進行規范管理,主動化解非標債權業務潛在風險。“對于同業業務,要有效控制同業業務規模和比重,使同業業務回歸流動性管理手段的本質。有序推進同業業務專營部門制改革。”
利潤沖動帶來的扭曲
央行數據顯示,2009年初至201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納入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資產從6.21萬億元增加到21.47萬億元,增長246%,是同期總資產和貸款增幅的1.79倍和1.73倍;納入同業存放、拆入資金和賣出回購金融資產項下核算的同業負債從5.32萬億元增加到17.87萬億元,增長236%,是同期總負債和存款增幅的1.74倍和1.87倍。
“根據目前規定,同業業務不繳存存款準備金,不受存貸比約束,部分銀行機構通過同業業務規避宏觀調控和監管要求,并借此追求高額利潤,且交易對手均可獲利。”某商業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主管對表示。
吳曉靈認為,銀行同業業務的扭曲,主要是商業銀行有利潤沖動,擴張沖動的時候,只要拿到錢就先去放貸款。而央行在收流動性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所以央行不得不進行貸款限額管理。
從部分銀行公布的數據來看,同業業務已經成為部分銀行凈利潤的主要來源,尤其是城商行,而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同業業務同樣增加迅猛。
數據顯示,2013年,天津銀行實現凈利潤34.35億元,同比增長30.14%,遠超上市銀行2013年平均10%至15%的凈利潤增速。但天津銀行凈利潤的大幅增加主要還是得益于同業業務的大幅增加。2013年末,天津銀行盈利資產構成中,發放貸款和墊款、存放中央銀行、投資的占比都出現了下降,僅有同業往來款項大幅增加,其2013年末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規模為718.93億元,而2012年末為95.82億元,規模增加了約6.5倍。
此外,2013年渤海銀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的利息收入也達到了84.24億元,而同期的貸款及墊款的利息收入也僅有100億元。
“一旦監管層開始大力整頓銀行同業業務,這對城商行和農商行將帶來很大沖擊,它們將被迫減少已經做大的同業業務規模,但這是它們利潤的一塊主要來源。”上述研究主管分析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