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規范股票交易市場
去年10月,新加坡股市引爆了一場轟動一時的“小股風暴”,緣于當地的博諾集團、亞昇投資和瑞獅集團的股價之前被炒高數倍,后來又突然暴跌,短短2天內蒸發市值約80億新元,令許多投資者血本無歸。
事發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攜手新加坡交易所、新加坡商業事務局深入調查這3只股票的相關活動,更多的“小股”被勒令協助調查并暫停交易。
經歷了去年的“小股風暴”事件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新加坡交易所先后推出了多項監管措施,進一步強化和規范新加坡本地的證券市場,以保證更有秩序的交易環境。
相關措施包括:主板上市公司的股價必須高于一個最低額、投資者須為尚未結算的倉位支付抵押金、結算日提前一天、加強賣空交易的披露、證券行必須公布個股交易限制,以及設立獨立的上市咨詢委員會等。
與此同時,新交所還宣布,從今年3月3日起實施更加嚴格和完善的監管機制,進一步加強市場的透明度,并從5月2日起適當降低一些交易費用,如股票清算費。
針對新加坡政府當局推出的這些新舉措,當地業內人士紛紛表示支持,并相信這些措施將能夠大大改善和進一步加強市場的透明度,有助于避免類似“小股風暴”的事件重演,并通過提供更多賣空信息,讓投資者注意到潛在的“賣空狙擊”行為。
相關鏈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證券交易大多通過電子網絡系統完成,場內和場外市場之間交易方式的界限已逐漸模糊,也因此產生了“非交易所交易市場”這樣一個中間地帶。“非交易所交易市場”沒有注冊成為正式的交易所,也不是簡單的單個柜臺市場。從技術手段看,它提供電子集中交易平臺,與交易所沒有任何差別;但從監管程度上看,它不如交易所嚴格,而是和傳統的場外市場一致或者略嚴。因此,傳統的“兩分法”有向“三分法”過渡的趨勢。
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將股票交易市場分為三個層次:其一,交易所交易市場指經監管機構批準成立的證券交易所。這包括美國按照1934年《證券交易法》注冊的交易所、歐洲的受規制市場以及其他國家設立的交易所等。其二,非交易所交易市場指交易所以外聯網集中交易的市場。這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的另類交易系統、歐洲的多邊交易平臺、新加坡的合格市場運營商、日本的自營交易系統以及香港的自動化交易服務等。其三,柜臺交易市場指單個非聯網的柜臺市場。這包括美國的交易商交易系統、配對撮合網、歐洲的系統化內部撮合商、馬來西亞的注冊電子設施以及各種分散的柜臺交易場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