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港股互聯互通是大勢所趨
A股和港股互聯互通的傳言再次引起市場躁動,但港交所和上交所這兩大涉事機構均回應“互聯互通”尚未達成任何結論,不過讓人值得期待的是港交所的公告中還表明:“一直與內地相關機構就內地與香港市場可能建立互聯互通洽談”。
此言不虛,港交所謀求與內地市場建立互聯互通的談判和想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應該在2009年6月聘請內地投行人士李小加擔任港交所總裁之前就有這樣的動機,李小加上任之后每年都會提及港交所與內地互聯互通的規劃,只是進展不暢。
記得幾年前筆者走訪港交所時,恰逢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和上交所時任總經理張育軍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當時釋放的主要內容就是滬港金融合作和A股港股互聯互通,只是礙于人民幣資本項下尚未開放,兩地資本市場跨境交易和跨境監管尚不健全,“互聯互通”至今沒有落到實處,但這是大勢所趨,是值得期待的。
尤其在目前的大環境下,中國主動改革開放的力度在進一步加大,資本項下開放將不再遙遙無期,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出現了驚人的步伐(國際清算銀行最新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人民幣在全球的交易額已經排名第九),內地對資本市場國際化和資本定價權的意識越來越強烈,尤其中國已從“資本短缺”的國家變成“資本充裕”,對資本市場的需求逐漸從融資轉向投資和資源配置,內地很多富有的個人已經開始謀求資產的全球化配置,這對香港金融服務業無疑是最好的機遇,從港交所的狀態來看,似乎早已做好了這樣的準備,2011年就已經允許企業以人民幣發行股票;2012年推出了全球首只人民幣可交收期貨合約,目前在港交所旗下市場交易的人民幣計價產品已經多達112只,儼然已成為離岸人民幣的中心,短短幾年經香港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總額已經攀升至2013年的3.8萬億元,顯然目前這112只產品難以滿足沉淀在香港的近萬億人民幣(今年1月份的數據是8930億元),人民幣要想真正實現國際化和境外沉淀,就必須要拓展離岸人民幣的投資功能。
記得在幾年前,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曾告訴筆者,目前香港雖然有很多人民幣存款,但利用率和收益率很低,如果不開拓人民幣計價的投資品市場,則境外的人民幣還會回流。顯然,這也是放開資本項下管制的主要理由之一,如果兩地資本市場能夠互聯互通,內地的上市公司能夠在港交所聯動交易,會充分滿足離岸人民幣擁有者的投資、交易需求。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內外需求角度來看,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大勢不可逆。
再從國內投資需求和資產配置的角度來看,適度放開內地個人投資者的限制也是大勢所趨。
其實,早在2007年8月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就已經公布了《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方案》,擬在天津試點推出內地個人直接投資港股業務,就是曾經炒得火熱的“港股直通車”,但由于內地許多學者和官員的強烈反對,認為中國資本項下開放的時機還不成熟,此舉無疑是在資本管制上開了一道口子,資金的流入流出將難以控制,法規和監管、投資者和市場的承受能力都還不完善,而且當時A股市場的估值普遍較港股偏高,擔心“港股直通車”會成為單向的資本流出炒港股,反而對A股會造成較大的失血。
但是今天這些擔憂已經發生了改變,有些H股的股票價格反而遠遠高于A股的價格,資本項下將要主動放開,“互聯互通”未必就是單向的資金流出,現在停留在境外的人民幣資金已經不在少數,恰恰需要投資標的和回流機制。
從香港股市的構成和市場交易狀況來看,從2007年起內地公司(包括H股)的成交量就一直占到整個香港市場成交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已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主力軍,為香港投資者和全球投資者分享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H股曾一度與中國的GDP走勢極為吻合,代表了中國經濟走勢的“晴雨表”,而當時的A股市場卻背道而馳,原因是曾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大部分都是中國的壟斷型資源企業,也大都是國內壟斷行業的佼佼者,也確實能夠代表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放開讓國內投資者購買估值、定價相對合理的H股也沒有什么不妥,況且很多優質的H股目前仍未在內地上市,多一個投資渠道未嘗不可。
從市場競爭的角度來講,兩地“互聯互通”既可彌補彼此的不足,會給香港帶來新的資源和新的空間,倒逼A股市場快速學習和適應國際化規則,也能促進交易所之間相互競爭,尤其對“賣方市場”特征明顯的A股市場會帶來巨大的危機感,如果不增強市場吸引力和不提振市場信心,如果有了多元化投資的選擇,內地投資者沒必要死守A股一棵樹吊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