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優勢漸失,出口競爭力減弱
中國紡織品面臨挑戰。雖然現在中國仍然是歐美進口紡織品的主要來源地,但這個優勢似乎正在減弱,中國紡織品的火紅年代快要結束了。
據報道,中國的紡織優勢頂多還能維持3至5年。孟加拉正在成為中國紡織業的最大競爭對手。為此,中國紡織業者呼吁中國政府盡快調整退稅結構,抑制孟加拉紡織業的上升勢頭。中國紡織業者警告說,如不趕快行動,將會出現新一波出走孟加拉的浪潮。
稅務優惠競爭不過孟加拉
中國政府目前對出口服裝和布料的退稅比例都是16%。由于孟加拉依靠大量進口布料來加工出口服裝,因此中國紡織業者呼吁中國政府對出口布料降低退稅,對出口服裝提高退稅,以此使得中國出口的布料在國際市場上漲價,推升孟加拉紡織業進口布料的成本,從而削弱其競爭優勢。
中國紡織品在稅收上很難與孟加拉競爭。孟加拉作為最不發達國家,還享受西方全面免除關稅的優待。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不能再享受西方的免稅優惠政策。中國出口到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日本市場的紡織品需繳納20%左右的進口關稅。
南亞勞動力更便宜
不單是稅務政策使中國紡織業的火紅年代來日無多。中國人民幣的升值,原材料的漲價,電力的不足、勞工薪資提高,制衣廠老板招募不到足夠的工人,都減弱了中國紡織業的競爭力。
而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人工要比中國便宜的多,比如孟加拉的最低工資僅相當于兩百元人民幣。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的勞動力也都比中國便宜。因此許多國際品牌都將他們的生產基地向孟加拉等國家轉移,不少中國紡織業主也向這些國家出走。
中國紡織品的失勢在所難免
確實,在歐洲服裝店里,幾乎清一色“中國制造”的年代正在成為過去。孟加拉、印尼、印度、越南、柬埔寨生產的服裝紡織品和鞋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歐洲的商店里。諸如耐克、芒果、H&M、Zara等品牌都將一部分產品轉移到上述國家。
也有一些中國服裝加工商想辦法將他們的半成品拿到歐洲,以當地華人作坊生產的名義,貼上意大利、西班牙制造的標簽,在歐洲市場銷售。
其實,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沒落在所難免。如同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泰國的紡織業一樣,隨著經濟的提升,勞動力價格的提高,服裝加工自然轉向經濟欠發達,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
中國紡織業的出路在于創造品牌
亞洲各國紡織業的興衰,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階段標志,似乎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盡管服裝業可以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但中國當局的政策也是要發展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多的產業。因此,中國服裝業的出路應該是創造自己的品牌。如同耐克、阿迪達斯、鱷魚等等。日本50年代曾經歷過紡織服裝出口業的高峰,現在日本的服裝業則是以創造品牌為主。
南亞紡織業的興起,也許是中國紡織業轉型的機遇。同時中國國內的時裝商機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中產階級的時裝消費越來越強勁。據一項調查顯示,十年后,中國的時裝消費將翻一番,從2010年的400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8000億元人民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