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產業升級 部分歐洲時裝品牌“西撤”
隨著中國向產業價值鏈上游移動,不少時裝品牌在本土周邊發掘合適的供應商,西歐周邊不少國家正成為新的時裝制造中心。
從中國采購的成本呈上升趨勢,但還算得上低廉,因此時裝品牌決定改由“摩洛哥制造”或“摩爾多瓦制造”,并非完全出於成本考慮。
瞬息萬變的消費者行為是時裝業需求的主要推動力。業內公司需靈活應變,才能在與Inditex(ITX.MC: 行情)旗下Zara這樣強勁對手的競爭中生存。Zara能在短短數周內就在店面推出與T臺走秀相仿的時裝,目前其60%的產品在歐洲或周邊生產。
意大利內衣品牌La Perla設計師比安奇(Giovanni Bianchi)告訴路透:“在土耳其和突尼斯生產服裝的成本當然高於中國制造,但把(中國)加薪幅度考慮在內,其實成本也沒高多少,而且土耳其和突尼斯離意大利要近得多,對我們來說更方便,能更好地把好質量關。”
去年底,該品牌已將旗下大眾品牌Studio La Perla生產線從中國移至土耳其和突尼斯,并將睡衣采購從中國移至葡萄牙。
該品牌估計,要完成同樣的工作,在中國如果需要支付10歐元的人力成本,那麼在突尼斯或土耳其則需支付15-16歐元,因此從這方面看,在華制造成本仍是最低的。
但這種情況正逐漸發生變化。
過去五年,中國全國工資指數每年平均上漲15%。法國時裝研究所(Institut Francais de la Mode)估計,去年中國沿海地區月薪從2005年的240歐元上漲到400歐元,而突尼斯當前月薪水平是160歐元,摩洛哥和摩爾多瓦則分別是152歐元和200歐元。
此外,中國工廠方面提出的條件更嚴格,這也讓時裝公司在考慮是否與中方合作時不得不三思。
由于主力市場仍在時裝品牌“西撤”主要還是為了應對本地市場時裝行業變化越來越快的消費偏好。由于時裝潮流越來越具有瞬息萬變的特點,如果產地過遠,經長途運輸后可能潮流已經改變,船上服裝還沒來得及卸下就已成了明日黃花,只能打折處理,而這是時裝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將制造基地部分遷移到離市場較近的地區,可以大大縮短供應鏈,便于時裝公司迅速把握潮流的新動向,及時作出反應。另外,將制造基地移到自己的周邊地區也有文化接近方面的考慮,生產管理、質量控制方面的溝通會更加順暢。
但將部分制造基地從中國撤走只是歐洲時裝品牌行動的部分表現,“退”的同時更有“進”。近年來,歐洲時裝品牌通過持續不斷加速開設實體店、穩步向二三線城市擴張等方式布局中國市場,就是明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網絡市場的快速發展,在中國擴張的歐洲時裝品牌也開始謹慎地“觸網”,欲借網絡購物的東風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對于本土時裝品牌,歐洲時裝品牌的一退一進帶來的是喜憂參半的局面:在制造一端,部分貼牌式制造撤出后,自主品牌將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也便于國內時裝品牌向產業鏈上游移動;而在市場一端,隨著歐洲時裝品牌加速布局中國市場,競爭必將更加激烈,本土企業的生存壓力也將加大。在此背景下,本土時裝品牌不僅要及時研究把握消費潮流的新動向,更要把握本行業的新動向,及早研究應對,贏得先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