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將至你準備咋理財
“五一快到了,能介紹一下近期投資收益較好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嗎?”習慣了以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作為理財主渠道,假日前夕,市民肖女士又在工行閩都財富管理中心進行理財咨詢。
加息讓市民多傾向于把3個月以內的短期產品作為理財配置。許多人更是養成了產品到期前為資金尋找后續“接力棒”的習慣,而資金流動性和收益兼顧的產品常常成為首選。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對客戶進行產品到期日、后續產品預告、節假日熱門理財產品提醒以及加息的提示短信,能吸引相當部分回頭客。肖女士就是工行回頭客中的一個。而即將到來的五一小長假,也讓更多的市民將投資目光轉到了超短期理財產品上。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一直呈現短期化趨勢。今年二月份,出現了超短期產品年化收益率較高,甚至部分產品收益率高于短期產品,這很符合用銀行理財產品代替活期存款的思路。那么,購買超短期理財產品需要把握什么原則?
光大銀行 (601818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福州分行財富中心理財師介紹說,在加息通道上,超短期理財產品對于資金流動性要求較高、資金量較大的客戶是不錯的投資。但不建議客戶頻繁在各家銀行間轉移資金購買超短期理財產品,倒騰得越多,資金閑置時間就越長。因為理財產品的發行期間有一個閑置期,收益很低(僅為活期或一天通知存款利息),在起息日后才按預期收益計算。投資者在購買產品前,應該先了解清楚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起息日、期限、到期時資金到帳日。如果客戶資金量不大,可以直接購買較長期限的理財產品,最后實際收益會遠遠超過頻繁購買超短期理財產品。
建行的薛響也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近來逐漸呈短期化趨勢,節日版、假日版、周末版層出不窮,而這一類的超短期理財需要注意幾個方面:首先要注意計算好募集期和到賬期,理財產品往往都有募集期和到賬期,因此真正的收益可能會減少大家的實際年化收益,如果這類的期限太長,其收益有可能反倒不如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其次,如果資金處于閑置狀態,卻長期頻繁購買與自己閑置期不相符的超短期理財產品,在產品的銜接上也容易出現問題,在一期產品結束等待下一期產品的過程中也在流失收益;再者,大家在選購理財產品時不需要太急,如果在額度方面不成問題,可以選擇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購買,并且詳細了解資金到賬日,進而安排好下一次的投資。“在選擇理財產品時,一方面要關注產品投資范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留意短期理財產品的申購、贖回費率,要仔細研究說明書,還要經常關注銀行公布的信息。短期尤其是10天內的超理財品并不適合所有人,將長期閑置資金購買此類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就不太明智,這樣會降低收益;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需要較高的起始投資金額,資金量有限的投資者也不適合。另一方面,要關注流動性風險,銀行對超短期理財產品一般有額度管理,當募集資金與贖回資金極度不平衡時,銀行會限制大額贖回。”恒豐銀行理財師也表示了自己的觀點。 {page_break}
單一性產品:資金投向很重要
由于今年信貸政策比較嚴格,銀行會更多地通過發行銀行理財產品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在單一性(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方面,投資者可能面臨比以前更廣的選擇。對于單一性產品來講,投資方向是影響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的決定性因素,投資者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據恒豐江清萍介紹,對于單一性產品來講,投資方向是影響理財產品風險和收益的決定性因素,投資者可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適當避開政策調控的行業及項目。投資這部分企業的信托貸款和信貸資產,存在一定風險,尤其是企業資質欠佳或是項目不好的信貸,風險更大。二是關注有政策扶持的行業,關注投資于這些行業的銀行理財產品。由于這些行業有較大的政策支撐,重大項目一般會有財政配套資金、稅收優惠,這使得投資于這部分項目的銀行理財產品較為穩健,收益率也可能偏高。三是區別對待投資消費類行業的銀行理財產品。
光大理財師建議投資首先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風險喜好,銀行的理財產品根據不同的投資方向,有不同的風險等級,投資者要購買與自己風險等級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其次,了解自己資金流動性的需求,大多數理財產品是通過流動性換取高收益性,在投資期限內不允許投資者贖回,有不確定資金使用需求的投資者,最好選擇相應期限的短期理財產品。“今年的銀行準備金率已經上升到歷史高點,各家銀行的信貸資金也相繼出現緊張的局面,所以因此而衍生出來的理財產品也會越來越多,企業可以解決資金需求,銀行也可以緩解緊縮的壓力,帶來額外的業務收入。”建行理財師薛響告訴記者,投資者在面對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時,雖然選擇的產品繁多,但也需要注意幾個重要方面:一要明確該產品的類型,是屬于信貸類、新股申購類、債券類還是票據類產品,因為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特點,也存在著不同的潛在風險;二要了解該產品資金投向,重點投資于哪類項目,此類項目未來是否存在較高的產業風險,比如房產品項目等等;確認該產品預期收益的基礎,高收益對應高風險是所有理財產品的共性。 {page_break}
購買理財產品“潛在”的誤區有哪些
不少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總會不小心走進誤區,值此理財好時機,就讓理財師們來為我們指點迷津吧。
“第一原則是清楚年化收益的概念,比如說七天理財換算成一年的收益是3.50%,而不是七天時間可以獲得3.50%的收益,避免預期偏差導致無謂糾紛;第二原則就是弄清楚計息期和募集期的區別。比如說七天理財是從4月28到5月4日,募集期從4月25日到4月27日這三天是不能套算理財收益的。”中國民生銀行 (600016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福州分行理財師表示。“購買理財產品雖然有可能獲得較高收益,同時也要面臨一些定期存款所不具有的風險。因而選購理財產品時,一定要問清楚這款產品是否"保本"、到期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的可能有多大、是否可以提前兌取等。”恒豐江青萍如是說。她還為讀者分析了以下幾種情況:
1.理財產品并非都保本。目前市場中的銀行理財產品種類比較豐富,從收益類型上看,有保本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部分保本浮動收益、非保本浮動收益等幾種,在產品說明書上這只是“幾字之差”,但其投資風險卻不一樣。
2.“預期收益”不是“實際收益”。許多市民在挑選理財產品時,將產品說明中標注的“收益率”當作最重要的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卻常常忽略了"收益率"前面的“預期”二字。當前市場中銷售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期限都不足一年,市民不能簡單地用理財資金乘以年化收益率計算投資收益。
3.大多不能提前兌取。如果市民辦理了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時按照活期計息,要遭受一定利息損失;如果購買的是憑證式國債,提前兌取時除了分檔計息還要支付一定手續費;但如果市民購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很可能在急需用錢時,無法提前兌取。因而市民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定要留出一筆機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