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農產品炒作資金來自樓市股市
針對“豆你玩”和“蒜你狠”等一系列農產品(000061)價格暴漲現象,國家發改委表示,大量資金退出股市樓市后轉而對農產品進行炒作是重要原因。
哪些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什么原因?為什么會有人囤積居奇?是否會加重通脹壓力?怎樣穩定農產品價格……針對這些問題,新華社記者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進行了專訪。
彭森在采訪中說,去年底以來,價格大幅上漲的既有粳米、玉米等主要農產品,也有蔬菜、大蒜、綠豆等農副產品,還有部分中藥材,其間出現了三波漲價風潮。
第一個階段是年初的干旱和低溫,引發了大米(特別是粳米)和蔬菜價格上漲。其后,三七和薏仁等中藥材成為三四月份漲價的主題。緊接著,4月底5月初炒作大蒜和綠豆。其中,干蒜的零售價格到了每斤8元,綠豆的價格漲得很明顯,有的超市每斤已經超過10元。但5月份新蒜上市后,大蒜價格已經開始回落,現在新蒜價格已經回落到每斤2元多。
對于這些“急上直下”的漲價亂象,除了長期因素和短期氣候因素外,彭森直陳,也有社會資金利用大蒜、綠豆等農產品產地集中、季節性強、產量下降、市場信息不對稱等特點,惡意囤積,哄抬價格,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因素。
彭森指出,去年我國銀行貸款投放了9萬多億元,該年房價節節攀升,股市表現也很好,大量資金被房地產、股市等資本市場吸收;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股市也在下行,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資金退出股市和樓市,農產品便成為一些游資的投資炒作目標。
不過,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日前認為,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受天氣影響,沒有證據證明游資大量進入農副產品市場。
彭森分析說,價格明顯上漲的品種,雖然都是必需品,但除了粳米和蔬菜外,都是小的農副產品品種,季節性生產、常年消費,供應量、需求量都是一定的,都不是特別大,便于儲存,游資更容易炒作。
但鑒于上述品種在CPI構成中的整體占比不大,對CPI的影響有限。國內的CPI漲幅盡管已在今年4月份達到2.8%,但漲價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和居住價格的上漲,其他產品漲幅并不明顯。食品價格漲價因素中,去年基期價格較低是主要因素,類似于綠豆、大蒜等被炒作的小農副產品價格上漲對食品價格上漲也沒有太大影響。
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表示,通過對近期商務部價格數據的觀察,預計CPI漲幅會從4月的2.8%上升到5月的2.9%,環比已呈平緩變化,其中食品價格漲幅也將趨緩。而據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的情況,在整體CPI中,去年低價格形成的基期因素將在延續至年底的數月中逐漸走低,CPI中已有回調因素。
不過,政府更擔心,對生活必需品的炒作不僅社會反響強烈,而且一些農產品的價格異動會有一種“示范”作用,會增強社會的通脹預期。
“特別是極少數人不斷囤積居奇,而且不斷釋放價格猛漲的信息,對通脹預期起到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作用。”彭森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