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橋女:“女花王”十年趕考
時隔5個月,又一次在東方園林總裁辦公室見到何巧女,我愣了一下。眼前這位董事長高跟鞋的鞋跟又高又細,正紅色襯衫在胸前打成一只蝴蝶結,與上次見面相比,穿著打扮愈見精致,可見公司上市、公司股價超過100元人民幣、自己又登上富豪榜,這些迎面而來的好事并沒有讓何巧女感到更大壓力。
5個月前,同樣是在這間遍布著綠色植物的辦公室,東方園林剛剛登陸深交所中小板10天見到何巧女,那時的她一夜之間身價直逼39億,她說“這個數字已經超乎了想象”。她回顧,過發審會就像考大學,掛牌那天,她感覺就像寒窗苦讀十幾載的學子一朝走進了夢想中的大學校園,胸中滿是憧憬、狂想,也許還有幾許生澀。
實際上,從“趕考”的焦慮到舒緩地享受成功的快樂,何巧女可不是只用了5個月時間—從一個園林綠化公司女老板到一家股價超百元的上市公司女董事長,這一步,她走了整整10年。
曾經“闊”過
何巧女當初已經為上市激情飛揚過一回。
2001年,創業板的概念吸引了她。“那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第一次去見證資本市場神奇力量時的一種憧憬和一種孤獨的想象。”何巧女用了這樣一個長句,形容10年前自己對此的期待。
彼時,何巧女正沉浸在微軟、思科的傳奇中熱血沸騰,堅信資本市場可以迅速造就偉大的公司。于是,她照著這個夢想,對東方園林進行改制,做了一個五年的擴張計劃,還制訂出每年4%的期權承諾,迅速將園林各個行業最優秀的人才招至麾下。到2002年6月,不到兩年時間,東方園林業務拓展從一個城市擴張到12個城市的各個板塊,員工數量從最初的幾十人迅速達到700多人—即便現在已經實現在中小板上市的東方園林全公司上下也不到500人。
“到今天為止,我估計任何一個園林公司也沒有超越我們那時候的人才規模和架構。包括我們東方園林自己,也比不上那個時候。”何巧女也承認,當年自己是在過度擴張,“現在回憶起來,就算2002年真的上市了,也會受到來自管理、質量等等各方面的挑戰,也會收縮的。”
快速擴張導致工程中出現一些質量問題,有的客戶不給錢,有的則要起訴何巧女,要她賠錢,有一個大客戶是個著名開發商,何巧女賠了他們100多萬。春節時,公司的承包商、勞務提供商、材料提供商便開始派人來催款,經常是20多個民工堵在門口。“可那個時候真的一分錢都拿不出來了,貸款也貸不出來。”
2003年初,東方園林正式宣布戰略收縮。各個分公司的老總,有人開著公司的公車揚長而去,有人帶著公司的合同一去不返,還有人拿著公司的資料威脅何巧女……他們很多曾經是何巧女最信任的人。“那個時候,我老在反省,覺得自己做人是不是真的太失敗了,為什么在你困難的時候,大家不能跟你站在一起?”
但也有人留下來了,跟何巧女一起“把這個攤收了”,她的丈夫唐凱便是其一。十幾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三四個項目,唐凱便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飛,一個客戶一個客戶地解釋,每到一個城市便被當地催款的下家圍起來,一圍就是六七天,一次又一次的僵持、解釋,直到重新贏得信任。{page_break}
何巧女很少提及2003年到2004年的那段經歷,因為“不知道哪句話可能會傷害到別人”。那是一段被她稱為“不堪回首”的痛苦經歷,是她創業路上最為艱辛的一段。
好在那兩年何巧女還是接到幾個大項目。她每天晚上開會,不睡覺,早上自己跑工地,親自盯項目,每天都跑去掙錢,掙的錢都拿去還債。“那個時候能救火,給你點活干,給你點錢的,真的是上帝。2003、2004年的客戶,我都認為這些人是我的恩人。我那幾年活干得也是最好的。因為你懷著感恩之心,你就覺得不給他做好對不起人。”
中小板上市之后,何巧女在深交所吃飯,席間遇到了好幾位剛剛過會以及即將過會的老板,細問之下,居然幾人都曾經跟她一樣,沖刺過當年的創業板。然而,接下來便是納斯達克科技股的衰落,香港創業板的蕭條,中國大陸創業板的夭折……“當時大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我們那時候的失敗。”當年創業板最熱鬧時的那幾百家公司留下來的已然寥寥。
二次擴張
直到2005年東方園林接下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的項目時,何巧女已經還清所有欠款,輕裝上陣了。
其實這期間,她一直抵制了來自房地產的誘惑。何巧女有過這樣的擔心,萬一東方園林上不了市,公司是不是要兩條腿走路,一邊做房地產,一邊等著上市。她甚至為此搭建過專門的預備團隊。從1997年到2000年,何巧女公司賬上還有很多錢,放個4000萬在房地產市場,每年追加1000萬,三年內不是沒有做起來的可能。
何巧女不后悔自己的選擇。事過境遷,當年那些曾背棄她的人也有人表示悔意,向她道歉。
此時的何巧女和她旗下的東方園林,已經開始考慮二次擴張的戰略了—《中國企業家》記者見到何巧女之前,她剛剛開完一個中層會,商議招兵買馬的事宜。此前,東方園林剛發布了股權激勵草案,拿出200萬份股票期權,激勵對象為75名骨干中層管理人員,“何總還是非常慷慨的。”私下里,東方園林一位中層這樣說。
豐厚的期權如同當年的上市藍圖一樣令人熱血沸騰,不同的是,當年急速擴張的教訓已經讓何巧女懂得了什么叫做“適度擴張”。
與此同時,她要人的眼光也放得更加長遠和開闊,不僅是專業更加龐雜,國內、國外的專家和人才她都開始廣為延攬。
從某一個園林作品變成一個城市的景觀系統,這樣的戰略調整需要何巧女在人才架構上作出更多的補充,她已經開始廣泛招攬一些國際大品牌的各類專業人員,景觀專家、生態專家、城市規劃的專家、歷史文化專家、城市價值專家、區域產業專家、經濟專家……她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來幫助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游說這些國際型人才投奔東方園林的過程中,她一次又一次地說:“來中國吧,中國有你可以去實現的理想,你在中國成功了,等于你在全球都成功了。因為中國的城市化是一個國際問題,中國城市化如果探索出來一條路徑,對全球經濟發展都是有貢獻的,在這個城市化的過程中,東方園林所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吸引力。”
不是園林,是藝術
這幾年,各地迅猛擴張的城市化過程也讓何巧女受益匪淺。{page_break}
在一些發達國家參觀時,何巧女會覺得,“每條河怎么都那么自然,每個公園怎么都那么漂亮,每個道路綠化怎么都那么舒服?”在一個城市的結構中,除了馬路和樓宇,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園林,只要這三分之一的地方不漂亮,那么這個城市怎么也不會漂亮。與國外相比,中國的很多高樓大廈比國外漂亮,很多馬路也寬闊平坦,但道路綠化、公園、廣場都不夠漂亮。這不難理解,因為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國家,這個速度比美國城市化進程最快的時候還要快。僅以北京來看,從三環路到五環路,面積擴大了四倍,而根據新城規劃,城市還要再擴大一倍。
在這樣的擴張速度下,要把每個園林都做成藝術品顯然不夠現實。“現在很少有人把園林當做藝術來做,大部分是把樹種上再說。”所有的景觀設計院都有干不完的活,而里面真正從景觀專業畢業的人甚至占不到三分之一,基本都是從建筑、規劃等專業轉過來的。高強度的工作驅使他們每天像機器一樣畫圖交出去。很多項目設計師交了圖紙以后,一個月都不會去一趟工地。
“園林這種東西是靠造出來,設計只是一個構思,相當于一個小說編劇,導演才能夠把電影拍漂亮,只有劇本,沒有導演,怎么可能有好作品出來?”因此,東方園林所有的項目都會派藝術總監到現場去,這就是何巧女所指的“導演”。
在此過程中,何巧女開始超越同行,“從市長的角度想問題”,“跟市長談項目”。原來給市政園林做作品通常是城市景觀里的單個項目,一個公園、一個景觀大道或者一條河道景觀。而現在,何巧女試圖給城市呈現一整套的景觀系統,包括公園、湖泊、山體、河道景觀、道路景觀、城市廣場……把所有這些景觀連成一個系統,不僅考慮單個項目的生態意義,而且要同時考慮如何融入一個城市的文化歷史。
生意由此越做越順、越做越大,直到承接了上海世博會大宗園林綠化生意。至于上市,那只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和呈現。但對于何巧女來說,她已經在此中既找到門道又擁有了財富,已經有了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感覺,這感覺比上市更重要。
從上市到現在,繁重的工作讓何巧女已經很久沒有時間逛公園了,實際上,這是她的愛好,也是她的工作。她曾經在頤和園、圓明園反反復復不知走過多少回,騎著自行車走過西湖的每一個邊邊角角,“杭州西湖有天生的成分,但你在西湖轉一圈就會發現其中最美的景致都是人工的,那是造園藝術的巔峰,園林的魅力就在于這里,園林的藝術品的價值是無限的。”何巧女不認為自己從事的是園林綠化行業,而是園林藝術行業。她希望有一天東方園林的作品能夠傳世,當然,現在這個目標還很遙遠。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