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七彩獨龍毯“編織”千年過往與嶄新未來
27日,地處中緬邊境的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細雨綿綿。81歲的獨龍族文面女太恰坐在織布機前,用七彩棉線編織獨龍族特有的獨龍毯。這是目前最受游客歡迎的產品之一。
獨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約7000余人,其中4000多人聚居于獨龍江鄉,是“直過民族”(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整族脫貧、跨越式發展的代表。
圖為獨龍族博物館中展示的獨龍毯。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在獨龍江鄉獨龍族博物館內,陳列著第一張向世界公開、攝于1923年的獨龍族照片。照片中的男子披發、赤腳,身上裹著一塊麻布——“晝可為衣、夜可當被”的獨龍毯。
“獨龍毯最初使用純麻線紡制,因這是唯一可獲得的材料。”獨龍江鄉宣傳干事楊時平介紹,過去制作獨龍毯時,要到野外采集野藿麻,經過選麻、績麻、植物染色等流程制成麻線,再通過排線、紡織等步驟編織成毯,往往要一個多月才能編織一條獨龍毯。因結實耐用、使用方便,獨龍毯成為獨龍族傳統四大聘禮之一。
獨龍族博物館外,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山高聳入云,被兩山“夾持”的獨龍江如一條細線,深埋在大地的褶皺中。千百年來,獨龍族世代生活在這里。受制于地形,曾經,獨龍江鄉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大雪封山,與世隔絕、物資匱乏、發展遲步。
歷史性的變化發生在1999年,獨龍江公路通車,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少數民族不通公路的歷史,也把內地各種各樣的織線帶進獨龍江。獨龍族婦女把彩色棉線、毛線和原本的麻線混合,獨龍毯變得五彩繽紛起來,仿若彩虹,出現在家家戶戶的沙發、床頭和人們的身上。
圖為獨龍族文面女太恰正在編織獨龍毯。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第二次重大轉折發生在10年前,一條近7公里長的隧道貫通高黎貢山東西兩側,徹底結束獨龍江封山的歷史,也讓這個“秘境”被更多人知曉。如今,獨龍江景區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獨龍族婦女也被外界稱為“織彩虹的人”。
雖然各類用品、服飾已很容易購買,但太恰和許多獨龍族人一樣,仍喜歡在現代服飾外披掛七彩獨龍毯長裙、獨龍毯馬甲。隨著游客越來越多,原本不會講普通話的她也學會說自己的年齡、名字,友好地配合游客拍照、比“耶”,有時還能賣出一兩條自己織的獨龍毯。
另一位文面女李文仕干脆在家里擺起展架,將獨龍毯制作成挎包、裙子、馬甲等售賣,游客紛紛前來“打卡”。
2015年,上海一家服飾公司來到獨龍江,被彩虹般的獨龍毯深深吸引,決定與當地婦女合作,建立織女工作室,訂單式生產。此后,各類羊毛、絲線等紡織材料通過快遞進入獨龍江,由當地婦女編織后再寄到上海,經過加工變成抱枕、半裙、包袋、披肩等產品,遠銷英國、荷蘭等歐洲國家,深受國外消費者喜愛。
圖為獨龍族婦女碧玉花(右)與同伴在織女工作室聊天、織獨龍毯。中新社記者 李嘉嫻 攝
34歲的碧玉花是織女工作室的管理員。她說,2023年工作室共接單制作330床獨龍毯,今年截至3月底接到600余床訂單,翻了一倍。
“每織一床毯能獲得400至500元(人民幣,下同)收入,管理員每月還有1000元工資,去年家里還買了面包車。”碧玉花說,2023年她還到上海參加培訓,學習配色、紋樣知識,外面的世界已不再遙遠。參與合作的織女也由最初的13人發展到54人。
2022年12月,“獨龍毯制作技藝”被列為云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年3月,獨龍江鄉成立了獨龍毯合作社,已有176名婦女報名。當地還開展各類培訓、比賽,擴大獨龍毯織布文化影響力。目前,全鄉1543名婦女中,約500名從事織布活動,促進了獨龍族婦女就地增收。
漫步在獨龍江畔,像獨龍毯一樣的七彩顏色被涂裝在橋梁上、民居中、路燈桿,將峽谷點綴得五彩斑斕。街道上,標語“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愈發鮮亮。
(來源:中國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