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創新城建設提速,百年紡織廠蝶變“時尚+科技”產業高地
加快南北轉型,是振興上海老工業基地、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的戰略之舉。對寶山而言,區域轉型意味著堅持系統謀劃、整體布局,保持戰略定力,把握好開發時序。今天(16日),寶山區2023年二季度重大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超160億元的36個產業項目集中簽約落地,涵蓋生物醫藥、先進材料、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戰略性產業。
其中,總投資約15億元的半島1919時尚科技產業園啟動,標志著26平方公里的吳淞創新城進入規劃、開發、建設等各項工作的快車道。
寶山區委書記陳杰指出,寶山正處在轉型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圍繞“主陣地、主城區、樣板區”戰略定位上,寶山將充分發揮寶山綜合優勢和比較優勢,堅定不移推進轉型高質量發展。一是堅定信心,提升高質量發展戰斗力,打好“大學牌”,深化校企合作。二是堅強決心,放大主力軍優勢引領力。打好“大企業牌”,加強產業生態建設。三是堅守恒心,拓展多維度區域供給力。
在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平看來,寶山要抓住科技創新引領區域轉型的突破點,以科技硬實力打造“北轉型”核心引擎。深化國資國企合作新機遇,堅持破立并舉,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筑牢經濟發展基石。
活動現場,寶山區委副書記、區長高奕奕為14家區級特色產業園區授牌,各方聯手加速推動建設科技創新集群。區投促辦與識局控股、市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會共同簽訂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寶山區全球招商朋友圈再“擴容”。
打造“時尚+科技”產業高地
坐落于吳淞江北岸的半島1919時尚科技產業園,是從原上棉八廠改建而來。
在紡織鼎盛時期,上棉八廠擁有員工上萬人,是當時上海最大的紡織廠之一。
上世紀90年代,傳統紡織業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為收獲長遠收益,各方決定保留廠區,改建文創園。由于改造面積較大,園區被一分為二,首期啟動項目重點放在西區。運營多年,園區逐步集聚了以紅坊藝術設計中心為代表的藝術家駐地工作室。
此次啟動的東區定位于“時尚+科技”產業高地,主要建設科研總部辦公、標準辦公、生活配套等多功能科創綜合園區,將集時尚產業創投服務、紡織新材料研發、智慧供應鏈科技、時尚消費新科技等四大功能于一體。
該園區由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星海時尚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上海吾靈創意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并運營。“將充分發揮產業、資源和平臺等方面的優勢,助力打造城市建設的新典范。”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童繼生表示。
根據規劃,該園區將集獨棟辦公、沿街商業和人才公寓于一體,實現產業資源挖掘、公眾資源優化、濱水空間營造的多目標融合。建成后,園區白領下樓便可邂逅綠地花園,并沿著新增的南北公共通道一路直連濱水空間。
包容多變、縱橫交錯的空間,重塑著生產、生活、生態的尺度,也將激蕩出園區的滿滿創新活力。
依托龍頭企業做強產業集群
產業發展中,不少身處其間的企業還面臨一個共性困擾——單點技術往往無法解決發展中面臨的裉節難題,而整合資源又耗時費力,僅憑一家之力難以實現。
結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2023年度全面創新改革揭榜任務書,寶山區正探索“多主體全鏈條的創新聯合體機制”。其中,針對集聚度較高的產業,將重點抓龍頭企業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形成強強聯合、以“大”帶“小”等創新生態。譬如,依托寶武集團強大的資源鏈接能力、核心技術攻關的帶頭作用等,推動打造以寶武為龍頭的金屬新材料創新聯合體。
在此背景下,今年第二季度集中簽約的重大項目靶向更為清晰。此次簽約項目中,一方面引入寶鋼工程總部等重點項目,另一方面引入高端醫療器械生產基地項目、高端數控機床項目、特種新型材料項目等,持續做大做強新興產業,推動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以制度創新拓展發展空間
區域轉型,離不開制度創新。唯有加強統籌推進、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央地合作對接,健全市區協調機制,才能以制度創新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寶山轉型發展再加速、再提升。此次簽約項目中,吳淞煤氣廠主廠區轉型項目、特鋼區域01-03轉型項目等均為央地合作的典型案例。
以擬建設一棟超高層辦公樓的特鋼區域01-03轉型項目為例,寶山區發改委專門安排窗口專人負責投資備案指導,鼓勵項目單位實行信用承諾制。在辦理土地手續時,提前容缺受理企業的投資立項和報批報建等手續,大幅壓減審批時間,確保在一天內完成項目備案、報建,并取得地塊邊界確認單,成功實現“只跑一次”。
高效的審批服務,為吳淞創新城轉型發展提速賦能,但制度創新不止于此。
籌建于1938年的吳淞煤氣廠,曾為全市煤氣生產、輸配、供應作出巨大貢獻。隨著城市發展的腳步加快,這座廠房已全面停產,面臨功能轉型。由于其坐落于全市最大的工業遺存風貌保護街坊內,因此制度設計需平衡好風貌保護、更新利用和轉型發展。
經多方調研、座談后,老廠區的新模樣漸漸出爐。根據規劃,吳淞煤氣廠的主廠區將聚焦新能源產業,引入新能源企業研發,搭建研發實驗室,導入新型研究院,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能源創新中心。
(來源:新民晚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