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進數字化轉型:投入成本困擾中小企業,超2萬元難接受
當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迫切,福建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堅持政府引導、產業聚焦、平臺培育、典型示范的推進模式,推進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目前,從福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來看,整體質量和效果仍不夠突出,企業經濟效益仍不夠明顯,對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仍不夠顯著,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發展仍不平衡。
問題
企業“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
從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來看,大企業取得很多的成績、經驗,嘗到甜頭,但是很多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是不愿、不想、不敢,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沒有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感。分析起來,主要原因有:有的企業認識不到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認為投入后不能馬上見效,不愿轉;有的企業認識不到數字化轉型的前景和方向,安于現狀,沒有危機感,不想轉;有的企業缺乏IT和自動化人才,擔心系統故障出現生產中斷或事故,再加上企業對信息安全的擔憂,不敢轉;有的企業受制于自身規模,場地空間不足,限制了自動化設備改造,更談不上數字化轉型。比如長樂區針織行業,行業內中小企業約占94%,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緩慢,主要問題集中在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缺乏頂層規劃,整體目標不明確,對智能制造認識不夠全面深刻、缺乏專業知識,導致中小企業對數字化轉型受到認知約束。如某針紡企業是典型的小型企業,企業僅9臺經編機設備,企業主對數字化的概念還在自動化的階段,且對數字化投入成本較為敏感,僅能接受2萬以下的投資額度,導致轉型進展慢。同時,受到企業廠房的限制,廠內網絡改造成本高,難以短時間下定決心停工改造。
堵點
數據“采得來、聯得上、跑得來”
一方面生產配套設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或條件參差不齊。福建省大部分中小企業關鍵工序仍是以人力密集型為主,生產設備內外兼有、老舊并存。如長樂紡織產業絕大部分生產設備以進口為主,裝備難以互聯互通,數據的利用率低,關鍵工序存在技術斷點和堵點,成為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升級的瓶頸。國內配套裝備與國外裝備數據接口串口通用性差,且國外進口的設備和國產的設備互聯互通標準還未制定,國外設備廠商設備端口不對外開放,企業實現互聯互通難度較大,即使是國內裝備不同品牌之間的通信協議互不相同,控制系統、系統軟件、自動排程系統、感知和在線分析技術等核心技術環節基礎薄弱,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數字化改造,為企業進一步體系化管理造成了阻礙。另一方面,數據中包含著企業長期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其中一些數據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出于對商業秘密泄露的擔心,企業不愿意開放共享數據,而是選擇建立內部封閉管理的數據庫,而且不在公有云上進行存儲。而擁有數據優勢的企業還可能利用數據優勢實施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使許多中小企業不愿意共享數據。
難點
“服務供給難、人才培養難”
企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人才和技術支撐。一方面,福建省軟件和信息技術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工業互聯網平臺、系統服務商還不能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需求。比如,由于每一個細分行業的原材料投入和加工對象不同、生產鏈條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專業知識與經驗。不同行業的知識與經驗很多時候只能在本行業使用,因此PaaS提供商主要基于所處行業知識和經驗構建的數字化模型無法支撐跨行業、跨領域的應用及服務開發。即使在同一行業內部,不同企業在產品架構、工藝流程、生產設備等方面也各不相同,基于某一個企業開發的工業App在很多時候很難像PC機上的軟件或手機上的App一樣,平滑地移植到別的企業。這就給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制造企業增加了很大難度。同時,服務商某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反映,與中小企業之間的數字化改造項目落地溝通周期長,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以上,客觀上影響了企業轉型進程。另一方面,福建省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系統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應用等數字化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匱乏,企業提出的需求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既懂數字化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周期,極為稀缺,無法有效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如某針織企業反映,雖然可以購買外部專業化數字科技企業的服務幫助進行數字化改造和轉型,但是數字化系統的使用、后續的創新迭代仍然需要由企業內部人才來實施,人才少、成本高、運維難成為企業的痛點。再如某機械企業反映培育難,企業專門將業務主干轉信息化崗,用了5—8年時間才培養了5位復合型人才。
多舉措推進數字化
2022年以來,福建建立省級產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專班,統籌各級各有關部門,合力推進全省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2022年8月,省工信廳聯合財政廳出臺《關于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的九條措施》,從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培育標桿企業等九個方面發力,“真金白銀”加大扶持力度,激發中小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2022年11月,省工信廳發布《工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從創新行業新應用、構建融通新體系、創造數字新供給等方面,全面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增強工業核心競爭力。
同時福建通過打造一批數字化標桿企業、一批行業共性應用場景、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引導廣大中小企業“學樣仿樣”。一是形成一批數字化標桿企業。如鞋服企業代表安踏,針對取料慢、人工匹配布料錯誤率高、工位運轉效率低等痛點,建立智能工廠“數據大腦”,全流程貫通智能物流、柔性吊掛、高速分揀等系統,自動匹配布料至每個工位,產能效率提升21%,管理成本下降11%,生產周期縮短50%。再如紡織企業代表華宇織造,針對人工巡檢耗時費力、傳統質檢方式對熟練工依賴程度高等痛點,試點開發5G+設備信息平臺、機器視覺斷絲檢測系統,織機生產實現可視化,單人巡檢紡機數從4臺增加到20臺,大大緩解了絲檢員招聘難的壓力(熟練絲檢員的培訓一般在1年以上),生產效率可提高30%。二是形成一批行業共性應用場景。三是形成一批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在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服務化延伸、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不斷涌現。如海納機械建立5G衛品行業工業互聯網數字賦能平臺,為衛品生產企業提供設備遠程診斷、大數據預測性維護等應用,累計服務30個國家347家企業客戶,問題排查以及解決效率提升20%。通過實施數字化轉型,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高約20%,產品升級研發周期平均縮短約31%,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約20%。
為解決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改造難題,福建省通過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如長樂區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數據可視化駕駛艙、能耗在線監測、倉儲標識管理等“小而美”的精準服務,接入企業600多家,解決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管理效率低、監測反饋慢等問題;輔布司紡織輔料平臺接入生產企業近百家,通過協同設計、集采派單、品質管控等,幫助一大批中小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目前,福建已培育1個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推動超7萬家企業實現“上云”,11家企業入選工信部、財政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數量居全國第2位。
?。▉碓矗褐袊徔棧?/p>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