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研創新陣地前移企業生產經營第一線——2019如意智造校企共融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山東如意舉行
如何發揮產學研的協同智慧,加速智能制造的前瞻性研究與產業化落地?日前,2019如意智造校企共融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山東濟寧如意毛紡服裝集團如意科技藝術中心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原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與中國行業報協會產業發展智庫中心執行主任李滿勛分別主持了本次研討會。
來自國內著名紡織服裝專業院校、軍民融合科研機構、時尚設計研究機構、知名服裝設計師、紡織服裝企業代表,與如意集團的領導和科技專家,在參觀了如意集團智能制造和智慧營銷等科技創新項目后,圍繞將各行業科技創新陣地前移到企業生產經營第一線,通過專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創新、軍隊與地方合作創新,推動高校設計力量和科研機構,加入如意產業鏈智能創新的融合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度研討交流。此次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形成了充分的共識:圍繞技術與藝術兩個維度,校企融合與軍民融合已經成為資源協同、價值協同、功能協同與審美協同的關鍵所在。未來,期待更多像山東如意集團這樣的先行者,通過與專業院校展開充分的關鍵共性基礎研究與前瞻性技術研究,找到紡織行業新的價值突破點和經濟增長點。
如意控股集團執行總裁如意毛紡服裝總經理杜元姝女士在研討會致辭中表示:如意集團經過這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從過去單一的生產制造型企業,成功轉型為一個時尚控股集團,在企業每個重要戰略發展階段,都離不開與專業院校、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與協同創新。未來,如意的目標將以“從嚴求實、至誠至善、德載品質、競顯卓越”的企業文化為基石與依托,以科技制造和時尚品牌雙流驅動,依托互聯網和大數據加強如意集團的“國際化、品牌化、高端化和科技化”,最終圓夢全球知名的時尚控股集團,成為中國的LVMH。
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在研討會中表示:紡織服裝行業的定義正在面臨新的突破,服裝、家紡產業之外,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高速發展,在重新改寫紡織工業的勞動力密集型屬性。而未來,服裝設計也將拓展到整個藝術門類、藝術學科,使得更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和服裝設計關聯,這也給院校與企業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創造了巨大的合作空間。
中國服裝設計金頂獎獲得者、高級服裝設計師、如意毛紡服裝集團藝術總監劉薇表示:應建立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常態合作機制,使得院校的學術智慧有較為完善的市場化通道,而企業也可以借此構建人才的蓄水池,將雙方的合作實現常態化和可持續化。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院長王鵬飛表示:山東如意集團如同中國的華為一樣,在企業的高新技術研發方面敢于投入,在科技創新和品牌創新層面做出了先行表率,陜西服裝工程學院非常注重實踐和職業技能的發展,未來期待可以在該領域內加強校企合作。
國家紡織品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服裝學院張瑞寅教授表示:應加強毛紡產品的時尚化研發水平,嘗試以跨界的思路來促進毛紡產品的市場化運用,在技術和時尚的兩個維度達到充分的平衡。
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黨委書記熊兆飛教授表示:目前中國獨立品牌設計師處在一個成長和需要支持的階段,他期待著未來這將成為如意集團的發力方向。同時,服裝的設計始于面料,成于面料,希望未來院企在原料的設計與成衣的設計合作方面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軍民融合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華夏特紡(北京)新材料研究院院長翟賦明表示:“校企軍”的融合,本身就是一條成熟的供應鏈與需求鏈,在落實服裝的要求過程中,科技的研發應當成為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軍轉民、民參軍是拓展承接,以軍民融合推動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應聚焦智慧,打造人才梯隊。
最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原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李當岐在總結發言中表示:人才戰略是紡織大國變為紡織強國的必由之路。如果說高校的人才培養戰略,是對“食材”的培養,那么,到了像如意這樣的企業,則是將好的食材如何做成“菜”的一個人才價值落地化的過程。與此同時,材料的創新,是紡織行業作為“科技”與“藝術”,最源頭、最根本的原始創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