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四十年培育扶持,打造出“北方商貿名城”
集40年改革積淀之大成,2017年全國百強縣即墨行政區劃撤縣升區,升級為青島主城市區之一。因商而興、聚商成市、以商富民的個體命運穿插在即墨由遠及近的時光里。
站在古齊國締造的千年商都、通商大邑的土地上,即墨區服裝市場協會會長、國際商貿城總商會黨總支書記徐延華感慨道,即墨商道文化傳承流遠,千百年來形成了開放兼容、經商進取的務實秉性。受惠于40年的改革開放,當地商貿業的承載體——即墨商貿市場走過的創新實踐之路,為一方水土和一方百姓帶來改天換顏的改變命運之機。
年逾70的徐延華評價自己的過往,原話是“一生成功,沒走彎路”。這個生于即墨溫泉鎮的農家子弟,年輕時把勤奮刻苦的體力、精力與耐力,全部用在抓取上世紀時代造就的區域創富機會上。仰仗著即墨服裝市場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這座昔日的“江北商貿名城”幫他養活家人、致富鄉里,一生活得美滿且成功。
徐延華也成為當之無愧的開放的先行者,改革的受益人。
市場里走出商貿城
即墨縣域素來商蘊深厚。
春秋齊國時已是人眾物阜的通商大邑;清末民初,城內大集繁盛;改革開放之前,發源于即墨大集的服裝市口,已具備江北最大市場群的雛形。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到即墨,當地一些身懷服裝裁制技術的巧匠,抓天時借地利,從制售服裝、鞋帽開始,點燃了即墨市場興盛繁榮的星星之火。
1980年,即墨大集的服裝市口應需而生。首批個體服裝經營戶僅區區60家,年底登記辦證即突破千家。1984年夏,即墨當地第一家專業市場——服裝批發市場在墨水河河灘建成運營,即墨服裝市場完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一次建設。
徐延華至今清楚地記得自己正式進入這個市場是在1987年,“是這個市場的后來者”。那年,即墨服裝市場由河灘市場遷至鶴山路商貿區,完成了第二次建設和第一次搬遷。也就是基于當時規范化的雛形,1992年乘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東風,即墨市委、市政府提出“商貿興市、以市興城”的發展決策,后來的“江北第一大服裝批發市場”肇始于此。
1984年到1993年,是即墨市場加速規模擴張和品質提升的10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和服裝市場的發展壯大,即墨鎮青年裝、留村鎮針織品、大信鎮童裝三大服裝生產基地逐步形成,服裝經營戶迅速增多,市場日趨繁榮。
1994年到2006年的十余年間,即墨本著“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向全社會敞開市場投資大門,累計投入資金約12億元,新建專業市場29處,新增市場建筑面積70余萬平方米,“江北最大市場群”享譽全國。
1994年,樓宇式、現代化的新服裝市場建成運營,實現了即墨市場的第三次建設、第二次搬遷。1999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即墨市設立市場發展局,主要負責全市市場的資產經營和市場建設的規劃論證。隨之,服裝市場衍生出的小商品、針織、皮鞋、布匹、輔料等市場相繼建成運營,電器、燈具、木材、生豬、副食品等市場遍地開花,產銷一體、品牌代理、廠家直銷等新型經營模式走進市場,形成了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產銷相依的市場體系。
2007年到2011年,面對全國各地市場迅猛發展帶來的激烈競爭和嚴峻挑戰,即墨適時調整發展思路,推動市場發展進入經營轉型、內涵提升階段。2007年10月27日,作為全市市場群龍頭和二三產業孵化器的服裝市場,即墨市場完成了第四次建設、第三次搬遷。新市場建筑面積27.5萬平方米,7000余商鋪各有所屬、興旺繁盛,現代化設施配套齊全,多元化經營模式互為補充,來自大江南北的商賈匯聚市場,省外商戶、省內商戶、本地商戶“三分天下”。即墨服裝市場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十大服裝市場三甲,帶動市場商貿中心由日益擁擠的城區中部成功轉移到空間廣闊的城區西部,全面拓展了商貿發展的戰略縱深。
黨的十八大以來,當地政府深入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特色精品城市建設,在城區西部聚力打造即墨國際商貿城。2014年1月,《關于加快國際商貿城建設重振江北商貿名城雄風的議案》,被列為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一號議案”。是年,即墨國際商貿城黨工委、管委會成立。即墨市場商貿業迎來了展宏圖、創大業的新紀元。
即墨國際商貿城總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預計到2020年,建成市場總面積200萬平方米,實現市場交易額1000億元,形成江北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帶動作用最強的商貿物流聚集區。短短幾年間,服裝市場、農副產品市場完成提檔升級;家居博覽中心、即墨童裝城建成運營;中國市場大會、童裝節等國家級展會成功舉辦;國際商貿城總商會及黨總支先后成立。即墨國際商貿城的發展目標愈加清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代市場人同舟共濟,即墨市場由服裝市口的一葉小舟發展成為市場群,著力構建中國品牌商貿的資源高地和成本洼地,打造中國江北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商貿名城。
歷經多個發展階段和時代變遷,集市的擴張與當地產業的壯大并向前行。
從農貿市場的一個服裝市口,歷經四次遷建,發展成為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現代化大型專業服裝市場,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多年來居全國十大服裝市場之列,即墨市場的內涵已經遠遠超越了市場自身,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創新創業、為民聚富的推動者。
童裝遇上互聯網
時至近些年,即墨商貿城形成了三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展節點:2015年,榮獲“中國紡織服裝創新示范基地”、“省級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省級跨境電商產業聚集區”;2017年,作為“五個產業高地”之一,商貿物流集散地提出了打造國家級商貿物流產業示范聚集區的目標;2018年,圍繞市場商貿業轉型升級總目標,家居博覽中心招商、錯位經營的“工廠店”模式創立、中國即墨童裝節舉辦、學商網上線運營……以服裝市場、小商品城等專業市場為載體,圍繞服裝及周邊產業,即墨的大商貿和大流通呈現走入縱深、精細發展的態勢。
虎頭鞋、虎頭帽流傳于大沽河畔的移風店鎮,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當地人視之為即墨童裝的最早標志性物件。上世紀80年代,即墨鎮農民抓住機會開始從事家庭服裝加工,服裝加工業戶迅速擴大到即墨城區及周邊的留村鄉(今龍山街道)、大信村鄉(今大信鎮)等6個鄉鎮,有167個村成為依托服裝批發市場生產經營服裝的專業村。這才是即墨市場幾十年來連續壯大背后真正的產業動能所系。
產業配套和集群力量,使得服裝生產群體迅速形成,且各具特色。按上市商品劃分,即墨服裝產業大致歸為成衣、童裝、針織品、小百貨4個主營門類,以大信村鄉童裝、即墨鎮青年裝、留村鄉針織品為主體的三大生產基地。在大信童裝基地,以村聯村、戶聯戶的形式,童裝生產輻射帶動全鎮17個村莊,形成1000余戶、5000多人從事童裝生產經營的規模。所以,童裝產業在即墨既有先天之因,又有后天之基。
即墨,是“中國童裝名城”、“中國第三大童裝生產基地”、“中國服裝行業‘十三五’創新示范基地”、“全國優秀童裝品牌創建示范基地”,童裝企業年產值260余億元。
新時代的即墨童裝產業,就是嫁接互聯網新工具、傳統實體市場優勢和區域產業端生產能力共同打造的具有地域特色優勢的網絡產業品牌。
為全面提升即墨童裝的行業地位,2015年以來,即墨市以千億級市場商貿業產業集群為依托,積極推進阿里巴巴“中國質造”平臺、“即墨童裝館”特色產業帶建設。淘寶網啟動的“中國質造”戰略項目,核心是建立品質國貨平臺,旨在引導創新設計、生產制造和市場需求的集聚和對接,促進傳統制造企業依靠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實現轉型升級。
2015年阿里巴巴集團首屆“中國質造”產業帶創新峰會上,山東即墨童裝產業帶與其他地區的22個產業帶獲得大會隆重推薦,入選阿里巴巴“中國質造”產業帶。以淘寶店為主的電商賣家驅動了互聯網與線下實體店的融合,即墨童裝電商網上當年銷售居全國縣級市第一,支撐起青島電商產業的半壁江山。當年9月,即墨童裝在淘寶“中國質造——即墨童裝專場活動”中,總訪客量超過1億人次,銷售量達50余萬件,銷售金額2200余萬元。
通過2015年那場聲勢浩大的互聯網端產業爆款制造計劃,“童裝產業看即墨”打開了即墨童裝的全球知名度,外貿客戶、內貿商戶、網上買家慕名而來。
2018年7月末的最后幾天,力求成為中國童裝行業的潮流風向標及中國童裝產業交流合作承接平臺的“2018即墨國際童裝節”在青島開幕。10月,全球首支IP產業基金成立,將優先選擇投資對即墨童裝產業發展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的項目,進一步增強即墨童裝產業的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即墨童裝產業努力適應新常態、創新發展新模式、提升產業新價值、構建產業新體系,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發展驅動轉變,確立了“即墨童裝為世界兒童智造‘安全、品質、時尚’的衣服,打造國際童裝采購基地”的發展目標,樹立“中國童裝看即墨”的行業新標桿。
破痛點強未來
聞名全國的服裝專業市場、強大的針織服裝產業基礎、新晉快速發展的童裝產業,三大優勢蓬勃發展,青島即墨扮演著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和優秀產業名城領軍者的角色。
數據顯示,這些年即墨區累計培育起各類紡織服裝企業2800余家、2017年實現產值1228億元,專業市場28處、從業人員10萬余人、年交易額達700億元。
“如果以綜合利潤為考量,即墨童裝依然沒有擺脫低質量發展的現狀。”位于中紡童裝城D區一樓的童裝運動品牌經營商戶單清杰向記者舉例,“以這一季的一條2歲男孩的棉麻長褲為例,甲方下單后,給我們版樣,訂貨價只有10元左右,而握有網絡營銷資源的甲方單條售價為39元,推成爆款童褲,淘寶上這一季賣了上億條。”
生產方和消費者手中的價格利差、網絡爆款令人咋舌的銷售量、生產方和銷售方的利潤配比之大,以及雙方在產業端上的話語地位之不平衡……繁榮背后的真實,讓人震驚。
單清杰也明確指出:“單一公司養不住專業的互聯網營銷團隊,我連下單客戶是誰都不知道,但是他的單條利潤就是我的三倍。而且他能把一條質量不錯的10元錢的童褲推成銷量過億條的爆款,這個網絡營銷能力我肯定沒有。”
即墨童裝最近幾年躋身全國童裝集群前三名的最大的原因,非電商興起莫屬。正是因為即墨人在前幾年敏銳地發現了線上商機,并做到了真正的線上線下共同發力,才有了今天“全國童裝看即墨”的業內共識。
即墨擁有紡織服裝企業2800余家,發展起以針織服裝為主體的國際商貿城,商貿城周邊又集聚了8000余家電商,這些中小電商一方面依托商貿城的豐富貨源,及時上傳最新的服裝款式吸引客戶;另一方面網上接單后將訂單落實到周邊的生產企業,通過“按照客戶要求定向設計、反饋生產企業定制生產”,充分滿足個性化、小批量等多元化消費需求。
電商創客與生產企業之間通過互動對接,構建起共同面向終端消費者的生產供應鏈,形成了一種共興共榮的“共生”關系,核心就是“原創、原產、原價”的“貨品資源+分享、組團、共贏”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下,中小電商和服裝生產企業效益普遍實現倍增,2017年國際商貿城服裝商品交易額同比增長9%,其中網上交易額增長60%。
看起來一切繁榮,但單清杰冷靜的自我認知,也是即墨童裝產業想要拿到更多產業鏈上的話語權和真正的大額利潤,必須突破的行業發展瓶頸。
一句話,在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網絡營銷世界,生產能力是極易被替代的,而新營銷需要策劃眼光、渠道整合、資源嫁接能力。
再或者說,商業想象力和利用新工具的能力,共同限制了傳統產業在互聯網時代的前行速度。
不久前,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主辦,即墨國際商貿城管理委員會、中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聯盟協辦的主題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流通模式創新”的中國童裝產業互聯網創新論壇上,即墨國際商貿城管理委員會主任劉永軍指出:“目前,即墨市場商貿業與紡織服裝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發展機遇期,仍面臨著諸多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一是缺乏服裝設計師資源;二是缺乏IP產業孵化平臺;三是缺乏B2B等平臺公司;四是缺乏服裝展示場所;五是倉儲物流配套不完善;六是缺少電商產業聚集區。”
如何破局?劉永軍說:“即墨目前正在規劃建設青島時尚創意產業園,定位于打造助推即墨紡織服裝業和市場商貿業轉型升級的創業創意園區,以科技創新贏得時尚話語權。”
當地政府希望積極爭取獲批國家級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以撬動即墨紡織服裝企業和專業市場外貿出口,為產業升級注入新活力。“希望未來能補上短板,把即墨市場做成江北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帶動作用最強的商貿物流聚集區。”劉永軍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