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證券、銀行都想嘗鮮的新業務 你會花錢買投資建議嗎?
近日,投顧成為資管市場的熱門話題。
10月份,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投顧業務試點正式落地,華夏、嘉實、易方達、南方、中歐首批五家基金公司已申請并完成備案。
短短兩個月后,證監會發布第二批獲得“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的機構,分別是騰安基金、螞蟻基金、珠海盈米基金三家獨立的基金銷售機構。
從獲批投顧業務試點的機構屬性,包括基金公司、基金公司銷售子公司。證券公司、銀行機構也對此躍躍欲試,有機構正在申請中。
政策的快速落地,加上機構積極參與的姿態,市場對這一新業務模式充滿期待。在國內固有的金融格局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銀行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哥”,這將銀行放在中心位置的視角,主要因為銀行有絕對的身份背景和渠道優勢,牢牢地把握著終端客戶資源,非銀機構只得從中分一杯羹,公募基金也不例外。
公募基金對銀行渠道的依賴,一直以來就頗具爭議。一方面渠道分走了大部分的費用收入,另一方面導致基金公司的投資風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銀行偏好的影響。
此次基金投資顧問模式試點落地,能否改變現有格局?業內對此態度不一:有的人認為在國內金融環境下,沒有買者付費的土壤,很難實現格局扭轉;也有人認為,這是個突破口,有了牌照,基金公司、第三方機構可以朝此方向發展,逐漸掌握主動權。
買方投顧模式有前途嗎?
事實上,在中國金融行業,投顧并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早在此次試點前,業內就有銀行理財顧問、證券投資顧問的存在,相關顧問人員都是持證上崗。在金融機構轉型,尤其是券商的經紀業務向財富管理轉型的背景下,投資顧問崗位數量正大幅上升。據中國證券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截至今年三季度,已經注冊在崗的超過5萬人,較去年底增長了約13%。
不過這與當前正在試點的基金投顧資格有所區別。國內的證券投資咨詢行業,按照客戶類型分為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業務、證券投資顧問業務,并且沒有放開全權委托。因此,國內證券行業的投顧業務,主要向客戶提供股票投資建議和銷售產品為主,主要收入來源是機構客戶。
此次下發的基金投顧牌照,賦予了基金公司直接替客戶調倉的權利,類似于以賬戶管理形式幫投資者定制一個FOF產品。
從目前獲得資質的公司業務介紹上可看出其中區別,比如螞蟻和Vanguard的合資投顧公司稱:根據投資者的投資目標、投資期限及風險偏好,通過支付寶上綜合財富管理平臺螞蟻財富,為投資者提供定制化服務,用戶最低投資金額為人民幣800元(約合113美元)。
從收費模式上來看,投顧分為買方投顧和賣方投顧,即誰來支付費用的區別。近些年,中國的金融行業逐漸開始強調綜合財富管理業務,銀行、券商在往財富管理方向轉型,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所涉及的投顧業務,均是賣方付費,實質上更接近于代銷。其中一個背景是,資管行業長期以來的剛兌和隱性兜底,對專業性要求不高,銷售屬性更濃。
目前試點的基金投顧是買方投顧,“買方付費在國內很難,暫時沒有這個土壤。”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打破銀行代銷壟斷?
不過,上述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投顧業務是基金公司打破銀行代銷壟斷的好機會。
對銀行代銷渠道的依賴,一直以來是基金行業“難言的痛”。盡管近些年互聯網渠道發展迅速,但多位基金公司銷售人士對記者表示,零售最大的渠道仍是銀行。這種基金公司發行產品、銀行銷售的模式,銀行要收取不菲的代銷費用。一般銀行對基金產品代銷費率在1%左右。
每家公司合作模式不同,上述公募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該公司的情況是,銀行渠道收取全部的申購贖回費和70%-90%的管理費。
盡管是“為他人做嫁衣”,基金公司還是十分積極地發行產品,主要是為了做大規模。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代銷基金產品的收入在銀行的收入總盤子中不大,是中收的一部分,代銷費率次于保險產品,權益產品費用較高,總體銷售收入要看行情。“牛市的時候一個爆款產品一天賣出百億,收入就頗為可觀了。由于不占風險金,也能給客戶提供更多選擇,銀行很愿意做。”
不過在資管新規的精神下,監管要求賣者盡責。此前不久,有客戶因產品虧損起訴代銷銀行,最終銀行被認定銷售不當被判賠償。因此,銀行對代銷業務也更加謹慎了。
基金公司對銀行的依賴,不僅是讓渡費用的問題。在發行產品、投資風格方面深受銀行影響。為了獲得銀行青睞,基金公司發行產品會考慮銀行的偏好,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風險偏好較低,基金公司因此發行了大量的“固收+”產品。
銀行壟斷代銷還導致基金公司不得不持續推陳出新。另一名基金公司人士說,由于新發產品的激勵政策優于老產品的持續經營,銀行更傾向于代銷新產品,導致基金公司不停地發新產品。
這次試點的投顧模式,有可能破除這些弊端嗎?從根本上看,這一模式的出發點是要轉變金融機構的立場,真正落實為投資人創造收益。在收費模式設計上,投顧區分前端收費和后端收費,前端收費即直接定價收費,為咨詢建議買單;后端收費考慮盈利部分的分成,從制度設計上保證機構與投資者利益一致。投顧公司前期通過免費模式積累客戶,有可能慢慢朝這個方向發展。
目前的起步階段,多數機構還處于觀望狀態。一位公募基金公司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目前獲批試點的主要是基金公司和基金子公司,都有較強的線上客戶資源。“但基金投顧更多是一種財富管理的資產配置功能,先期更適合頭部券商去執行。對基金公司而言,效應不會很明顯。因為基金公司是輕資產機構,銀行做投顧又缺乏專業性,券商的業務綜合性、專業度、靈活度更適合。作為策略比較單一明確的基金公司,我們暫時不會考慮去申請這個資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