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期貨人”眼中的棉花期貨15年蝶變
一個人對一份工作的執著能有多久,10年或是20年?可能對于不少涉及期貨行業的人來說,那是一輩子的事。
“2002年,我進入期貨行業從事棉花期貨研究工作,隨后轉崗市場開拓和產業客服,再后來轉做管理崗位,一直到現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在長達17年的工作時間里,始終未有脫離棉花圈子。”新疆弈德眾誠物產董事總經理王原素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棉花期貨作為我國期貨市場上市時間最久的品種之一,既是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的縮影,也是價格發現和功能發揮的標桿性品種。
據悉,棉花期貨是我國期貨市場治理整頓后上市的第一個期貨品種,同時,也是標志著我國期貨市場進入穩步發展階段。自2004年上市以來,棉花期貨總體運行平穩,其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穩定發揮,為政府制定棉花產業政策和企業經營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對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棉花期貨15年蝶變
“從我進入期貨行業以來,就與棉花期貨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市場開拓、產業客戶服務,即使是轉做管理之后,也一直把棉花期貨作為重中之重。”王原素以平和的語氣告訴記者,“即便離開了期貨行業后,也依然圍繞著棉花圈子工作。在成立自己的公司后,仍然以棉花為主做基差貿易,可以說,我既是期貨人,也是棉花人。”
事實上,與王原素同樣對期貨飽含這種執著精神的從業者并不在少數,有的人可能是10年或20年,有的人可能就是一輩子的事情了。
棉花期貨作為中國期貨市場治理整頓后上市的首個品種,標志著我國期貨市場進入穩步發展階段。2004年上市以來,棉花期貨總體運行平穩,其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穩定發揮,為政府制定棉花產業政策和企業經營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對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原素表示,“我見證了棉花期貨的成長,也見證了期貨市場的發展,可以說,棉花期貨就是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棉花期貨的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功能,就是期貨市場服務產業的有力證明。”
在他看來,棉花期貨上市15年來,倉單數量從幾萬噸到目前的近百萬噸,交易規模也翻了幾番,商業模式從簡單的期現套利到含權貿易,參與主體從外商、民營企業和私募到國企央企、紡織企業,市場定價從簡單的現貨“一口價”到現在的即期、遠期點價,可以說,國內棉花期貨從一個產業鏈里的小眾市場變成現在管理價格風險不可替代的工具和參照。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兩大期貨市場功能來說,棉花期貨的成長非常值得肯定,且有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尤其是在全球視角下。
值得注意的是,棉花期貨這些年的發展,促進和推動了產融結合的穩步發展,伴隨著棉花產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化,實體與金融,國內與國外,期貨和現貨,供應和消費這幾個維度以期貨市場為樞紐越走越近,并產生了良性互補的協同效應和互促作用,使得產業鏈經受了價格劇烈波動的考驗并越來越成熟地發展,這是國內棉花期貨市場對整體棉花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起到的最大的作用。
“雙十一”行情
對價格發現理解更深刻
期貨特有的價格發現功能充滿了無限的魅力,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投資者,都是價格發現的受益者和參與者。在王原素看來,只有經歷過期貨價格的起伏,才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價格發現功能。
“2016年的雙十一行情,市場給我深深地上了一課,應該說,當時不論是期貨公司還是參與期貨的投資者,風控系統經受的考驗是巨大的”,王原素說,參與套期保值的產業客戶面對追加保證金,最大的收獲就是積累了風險情緒,即:無論是做對沖還是單邊,唯一的確定性就來自于不確定性,市場的極限預判是風險管控的基礎性動機,而在規模與收益之間找平衡的根本邏輯是風控策略的執行效率。因此,風險一定要分擔和轉化,產業客戶只要分享收益即可;同時,并不是所有的散戶都適合直接參與期貨市場,但只要分享到期貨市場價格波動的收益就足夠了,這是我對期貨市場發現價格功能的更深刻理解。
據悉,棉花期貨上市15年來,所取得的成績既包括價格發現,也為服務目標價格改革與“保險+期貨”作出了貢獻。
從歷史運行情況來看,棉花期貨市場功能發揮高效,助力我國棉花產業政策落實,促進棉花產業健康發展。2004年以來,棉花期貨日均成交量為13.8萬手,折合棉花69萬噸,日均持倉量達到13.2萬手,換手率在1左右,在已上市期貨品種中處于較好水平。2016年,我國棉花國儲去庫存效果良好,棉花期貨流動性增加,日均成交量和日均持倉量分別達到33萬手和30.4萬手,均高于歷史平均水平。
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的目標價格補貼標志著棉花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序幕的開啟。在目標價格改革過程中,期貨市場始終堅定做“參與者”、“推動者”和“創造者”。棉花期貨在鞏固新疆產區優勢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便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棉花生產單位利用期貨套保,穩定棉農收益,鞏固新疆棉花主產區地位;二是順應棉花行業發展趨勢,于2017年9月份啟用新疆棉花期貨交割庫,調整基準價區至新疆,突出新疆棉花價格標桿作用,加快棉花行業向新疆轉移。
此外,通過積極開展“保險+期貨”試點,期貨市場正在探索一條市場化棉花價格補貼的新方式。2016年開始,鄭商所在棉花期貨上開展“保險+期貨”試點,截至目前共建設試點28個,交易所支持資金2506萬元,累計賠付金額1544.77萬元,項目覆蓋新疆、甘肅、山東、湖南、湖北等主產省區,為4.05萬噸的棉花生產保價護航。
應盡快完善棉花期貨產業鏈
有業內人士指出,棉花期現貨市場保持生命活力需要依靠改革,改革能夠針對性地解決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推動棉花行業提質增效。因此,應當加快完善棉花期貨產業鏈,將棉花期貨價格納入市場價格采集體系,完善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建立健全銀期互通機制,提高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可否考慮大力發展和推動紗線期貨市場,這將給予棉花產業各個主體更多的商業路徑和管控風險的工具”,王原素說,其次,可否考慮進一步推進和國際各個相關品種市場通道的構建,給予行業更加靈活的選擇空間;最后,希望棉花期貨的參與者、服務者能夠更多地融入產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夠讓產業鏈的弱勢群體更易于利用期貨市場管控、規避風險,推動整體產業鏈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事實上,提高我國棉花期貨對外開放程度已成為共識。我國是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費國和第二大產棉國,然而,國際棉花貿易通常以美國洲際商品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為基準,我國對國際棉花定價議價能力與國際市場地位不相匹配。我國棉花期貨對外開放程度不高。在交易機制上,受到跨境監管難度的限制,棉花期貨暫不允許境外投資者交易。
有專家指出,應加快建立支撐棉花期貨國際化的制度機制,推動棉花期貨引入境外投資者工作。全面盤活棉紗期貨,在棉紗期貨具備一定流動性基礎后,探索開展進口紗交割和境外交割業務。通過一系列主動求變求新,才能看到更加高效的功能作用發揮、更加開放的市場體系和更加完善的交易制度,一個強大的棉花期貨將有效加強棉花行業韌性,提高行業運行效率,提升應對各類風險的能力,為棉花行業市場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